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四分之一啟示錄



283位青創楷模浮沈錄 28年來產生的283位青創楷模,在攀上人生第一個高峰後,僅有約1/6能再上一層,成為產業龍頭;卻有逾1/4,成為遭商場淘汰的一群人。兩極際遇,訴說著這是一場:你不轉型會萎縮,轉型不成功會出局的商場殊死戰。 文/胡釗維、呂國禎 研究員/劉承賢
這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拍攝的時間在二十三年前,地點在台北國軍英雄館,主角是十一位「第六屆青年創業楷模」。
從照片左邊數來,第一位是三勝製帽董事長戴勝通,曾有「帽子大王」的美譽,當時的他,頭髮梳得油亮而整齊。緊鄰在他身旁的,是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戴著黑色粗框眼鏡,靦腆的低著頭。左邊第三位,戴著超大的鏡框,他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曾有「電話大王」之稱。而在照片中,唯一身著淺灰色西裝的得獎人是春保鎢鋼總裁廖萬隆。
然而,時間流轉,二十三年後的此刻,這四人的際遇卻迥然不同。
二十三年前,四人同台受獎;二十三年後,兩人壯大、兩人失意
八月三十一日,我們走進汐止的西陵電子企業總部,環視此棟建築物的四周,傾倒的路燈上布滿灰塵,彷彿置身在一座沒落貴族的莊園。
這棟大樓與賓士車的主人,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今年六月,大樓被銀行以三億元拍賣。這一天,是銀行要求吳思鍾搬離的最後期限,位於七樓的西陵員工正忙著打包,唯獨吳思鍾仍留在這裡,他不肯走。
鏡頭繼續轉到台北市區的保富通商大樓,搭上電梯,抵達十樓三勝製帽總部戴勝通辦公室。這間金碧輝煌的辦公室,昔日是「帽子大王」用來招待記者貴客的場所。如今,只見落寞的戴勝通,以電話遙控方式,找買主接手他位於美國亞特蘭大與德州的兩座工廠。
兩個創業楷模,在二十三年後,陷入人生與事業的困境。
然而,同一個時間,湖南省常德市,一座世界級的製鞋工廠正整地準備動工,這座工廠為順富控股與寶成集團所合資成立的新公司,第一期新廠計畫一出手就是十億元,為寶成跨足工作鞋領域的重大投資。
順富控股的老闆來自台灣,也就是二十三年前獲得青創楷模的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何樹滋,在台灣很低調,卻在這二十三年內,茁壯成全球第一大工作鞋業者,轄下員工兩萬人,營業額成長十倍,高達一百二十億元。
場景轉到廈門。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現在則有「中國鎢鋼大王」之稱,年營收超過百億元。他最近頻繁的飛德國,因為六月起,他從德國進口了超過十台、每台價格逾八千萬元的精密熔爐,靠著這批精密熔爐,春保鎢鋼今年可望從亞洲第一,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鎢鋼廠。
二十八屆,二八三位青創楷模;有人變成通緝犯,更有人成了廟公
吳、戴、何與廖這四個人的故事,表面上看來,只是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史的一個片段,放大來看,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英雄輩出,是本刊追蹤昔日青創楷模現況所發現的第一個現象。我們以兩個條件去檢視,其一,位居產業龍頭。《商業周刊》對龍頭企業的定義是:若身處製造業,必須居於所屬領域的全球前三大;若是服務業,則須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名企業。這定義相當嚴格,但調查仍發現,有四十七位成為龍頭企業(編按:有十一位目前已喪失龍頭地位),達一七%的楷模攀上高峰。等於每六個青創楷模,就有一個在往後能成為佼佼者;第二個檢查條件是上市櫃,調查發現,有一百零二家後來完成上市櫃,占整體三六%,也就是每三位就有一位後來成為上市櫃公司老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竟有多達七十四位,如今公司倒閉、跳票、重整,有的甚至因此遭青創總會除名。這群台灣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竟高達二六.一%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被商場淘汰。換另一個詞彙形容,這是「致命的四分之一」。
七十四位中,有三十四家楷模的公司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上填上「廢止/撤銷」,發生跳票的有十四位,公司重整的有兩位。
上述還未列計,因涉及不法而遭檢察官起訴或判刑的二十五名企業家,或者經營權易主。所以,變成通緝犯潛逃國外的有之、變成廟公不理世事的有之、到美國當寓公的也有之,際遇變化非常大。
調查還進行幾項統計,可看到榮耀與衰敗的週期:二百八十三位青創楷模的得獎平均年齡是三十九歲、他們平均在公司成立第十.九年獲獎。把調查母體縮小為發生財務危機的族群,研究發現,他們的公司從成立到出事的平均年數為十九.四年,平均在獲獎後的十一.一年出事。
換言之,青創楷模後來的發展,出現三種軌跡:其一,持續成功者,這是極少數;第二種則是,得獎後不進則退者(但因資料取得、比較基準問題,本文不做討論);第三種則是,得獎後爆發財務危機者,此一比例高達四分之一,本文將針對此一類型進行探討。
昔日英雄難敵劣勢;轉型失敗 、大頭病為兩大主因
當聽到歷屆青創楷模中,竟然每四個就有一位後來發生財務危機時,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第一個反應是震驚與意外,他直呼不可思議,在仔細看了名單後,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全浮上了他的腦海,都是當年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顏慶章語重心長的道出,「都是擴充太快和大頭病害死了他們。」
葉垂景過度轉投資,招致大虧;林純精追逐社會地位,捲入法律糾紛
當選第十八屆青創楷模的錸德科技執行長葉垂景,得獎後的隔年公司上市、第四年成為全球龍頭。上市才三年,市值已從十九億元擴增到一千三百億元。隔年,被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評為「全球三百家值得投資的小而美企業」之一。故事進行到此,完全符合青創楷模的第一部曲模式。
來自全球的榮耀,讓當時才四十二歲的葉垂景,信口開出五張大支票:在二○○五年時,錸德將訓練出一百位總經理、經營績效台灣前十大、員工都有自己的房子、成為光碟片規格制定者、以及集團營收一千億元。他因此積極轉投資事業,從網路、光通訊到顯示器事業無所不包,總計達一百五十家公司,對比台灣第一大創投普訊,毫不遜色。過度亂投資的代價是,這六年錸德轉投資累計虧損達六十億元,導致錸德股價從最高點時的三百五十五元,如乘坐雲霄飛車般跌落到只剩下不到十元。
創業家都有野心,然而,一旦能力與野心失衡,就是翻車之際。
另一種大頭病,是陷入追逐社會地位的大頭病。第十一屆青創楷模逸園食品董事長林純精就是一例。他以一介農家之子、四百元創業起家,快速成功讓林純精累積了知名度,卻也迷失了。他開始積極爭取社會團體領袖,並且扛著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表弟名號,毛遂自薦陪同總統到中南美洲參訪。不只如此,他還涉入政治,爭取國民黨的省議員提名失利。
後來,他與前台北市議員陳政忠介入高雄企銀經營權爭奪,未經董事會同意即砸下龐大資金買進高企股票,後來以虧損一億多元收場。此事因此引發林純精被控侵占公司三億四千多萬元,被台灣高等法院判刑一年兩個月。
創業成功,只是生意人格局;要締造二次成功,須升級為企業家
然而,這種形式的成功,只停留在商人的階段。「他們,還只是在做買賣(trading),逐水草而居,沒有核心能耐」。
黃崇興分析,做買賣,與經營一家企業,截然不同。要稱得上企業,必須有「文化」與「管理制度」。所謂的文化,包括組織願景、核心目標等;而管理制度則包括有效的內控、人員培訓與輪調機制等。
事實上,第六屆青創楷模的十一人中,除了戴勝通、吳思鍾兩人出現財務危機外,更有三位因公司經營不善慘遭除名,將近一半的淘汰比例,讓人觸目驚心。再往前看一屆,第五屆青創楷模的十二人中,更只剩三位還能繼續力撐不敗。
再三個月,第二十九屆青創楷模又將出爐。然而要如何逃過「致命的四分之一」宿命?這張二十三年前的老照片,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如同一句俗諺所說:「失敗比成功更有魅力」,人們唯有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才是締造第二次成功的基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