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缺乏競爭個性,阻礙社會進步


超級星光大道與台灣社會亂象-從梁文音被PK淘汰談起台灣有一個我每週準時收看的節目-超級星光大道。這個仿效美國American Idol的中文歌唱競賽節目,一直深受我們家人的喜愛。但隨著第一二季的節目進行,也讓一直是AmericanIdol忠實觀眾的我,從台灣這個類似的節目中,看出台美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不只展現在超級星光大道的節目安排上,也巨體而微的凸顯出為什麼台灣社會如此混亂的原因。
寫這篇文章,起因於最近一位我個人頗為欣賞,也是公認最具冠軍相的星光二班參賽者梁文音,在PK賽中被挑戰者Alisa(高昱寰)打敗,因此淘汰出局。這跌破眾人眼鏡的結果,當然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觀眾感到失落。但接下來更令我難接受的是,據說,節目單位準備安排改變規則,讓梁文音敗部復活,這種傳聞,讓我想起對這節目從第一季以來的一些迂腐怪現象,與台灣政壇的亂象其實如出一澈,這種根植於我們文化中的濫情本質,正是造成台灣不會進步的原因之一。
1.台灣缺乏Winners take all「贏者全拿」的進步文化
第一季超級星光大道的冠軍是林宥嘉,但可能很多人都以為是楊宗緯,甚至更多人根本搞不清楚最後贏家是誰。因為製作單位把最後的那幾個人都一股腦地叫做星光幫,讓真正冠軍贏家失去了應有的獎賞與聚焦光芒。這種情況在美國社會絕不會發生!為什麼林宥嘉拼到最後,還要跟那些losers(落敗者)一起分享榮耀?簡直莫名其妙。
在一個競賽中,最後贏家永遠只有一個,其他都是失敗者,這就是美國Winners take all的文化。
台灣缺乏這種獨尊贏家的文化,因此,台灣的政治充斥著老人家,演變成尾大不掉的老人政治,幾十年來永遠都是那幾個舊臉孔在翻雲覆雨。2000年大選,選輸了的連宋兩位,早該自動退出政壇,換些新人上來拼。失敗者不服輸,民眾應該唾棄才是。民進黨也一樣,初選選輸了的游錫?、蘇貞昌,早應該自己退隱江湖,人民也不應該再濫情的給這些輸的人什麼舞台與同情,最後謝長廷會選蘇貞昌搭檔競選也是一種台灣無聊的濫情連續劇。
唯有贏者全拿文化的建立,社會才會淘汰弱者,快速的往前進步。
2.台灣是一個情感永遠戰勝法治的矯情社會
星光一班的楊宗緯因為偽造身分證件被踢爆,最後退出比賽,雖然我也覺得他真的唱得很好,但他這種胡搞違法的行徑要是在美國,早就會被製作單位踢出比賽行列。美國的Amedican Idol第二季也曾出現一個唱跳俱佳頗具冠軍相的Corey Clark,在比賽中途的某一週就突然消失了,主持人只在節目一開始花不到30秒告訴大家,這位Clark先生因為填寫的報名資料中隱藏了他曾經有案底前科的資訊,因此就請他立刻走路,連道別的機會也沒有給他,這就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反觀台灣,楊宗緯偽造竄改身分證件,媒體與製作單位竟然不當它是一件嚴重的事,之後不只一再邀請楊宗緯到節目中道別、演唱,歹戲拖棚,甚至最後冠軍林宥嘉產生後,還不斷找楊宗緯出來干擾,讓人搞不清楚到底誰才是最後贏家,也讓偏差行為者對社會做了極差的錯誤示範。好像沒了楊宗緯,台灣就沒有人會唱歌一樣。這種濫情的表現,真是與先進國家人民的態度差了十萬八千里。
這次梁文音被PK出局了,照原本設定的規則就是輸!這節目的目的當然是要選明星,但要是之前遊戲規則裡沒有敗部復活這回事,就不要因人設事亂搞。美國的American Idol是採全美民眾現場同步通訊票選,本來就有設計最後給評審救回一個它們認為優秀的參賽者的權力。但台灣星光大道本來就沒這規則,理應照規則走下去,不然這比賽是玩假的嗎?節目有責任來教育社會大眾,遵守規則、公平、公正競賽的重要性。要是製作單位矯情的救回梁文音,就算她最後贏得冠軍,這事件將跟著她一輩子,成為人生經歷中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這節目大概也就到此為止了。
梁文音若真是個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歌手,就算她被淘汰了,出唱片一樣會有人支持、一樣會暢銷。就像American Idol第二季的最後票選有2千4百萬人投票,結果Ruben Studdard僅以13萬票贏了Clay Aiken,但最後據電信公司統計,因為電信系統不堪負荷,漏掉的call將近有1億5千萬通。但規則就是規則,Ruben Studdard一樣贏了冠軍該有的榮耀。Clay Aiken雖然輸了比賽,但之後他的的唱片遠較Ruben Studdard暢銷許多,也證明市場才是對這些比賽的參賽者最終的考驗。
台灣政壇也是濫情超過法治,只要自己支持的對象涉案被判刑,就好相如喪考毗一般,殊不知台灣的政治人物大多是這社會最沒有生產力的一群人,說實話,犯了法或貪污,管他是誰,最好就抓進去關一關,支持者對這些政治人物有什麼好同情遺憾的!?就像馬英九跟陳水扁,真涉及貪污,就一起抓進去關個幾年,台灣沒有這兩個人,也不會沈下去,沒有什麼事是非要誰來做不可的!
3.缺乏競爭個性,阻礙社會進步
從星光大道一二季參賽者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台灣年輕人缺乏競爭個性的一面。參賽的每個一人,彼此本來是競爭關係,誰跟你矯情的在那裡交朋友瞎攪和!?製作單位刻意營造出那種讓人看了矯情到極點的互相扶持畫面,好像參賽者不想要互相交朋友都不行。參加比賽本來就是要打敗對手,贏得勝利,淘汰對手應該高興都來不及,還哭個什麼勁。看到這群已經成年的台灣年輕人把競賽當家家酒搞溫情的表現,真不免擔心面對現代中國年輕人那種強烈的競爭心態,台灣在各種國際競爭場域不被吃豆腐吃到底才怪!
若我是林宥嘉,一定拒絕與楊宗緯同台,一定拒絕與其他losers(落敗者)一起上節目出專輯。
像現在被綁在一起的星光肉粽團,我看一個都紅不了,只有那個不跟他們玩在一起的蕭敬騰比較有機會闖出自己的局面。像楊宗緯就是笨,若他好好聽經紀人的安排,退出比賽之後就少跟那些星光班鬼混,自己走自己的路,或許唱片早就大賣了!
沒辦法,台灣很多年輕人喜愛搞怪之餘,卻鮮少有獨立自主的個性,總是喜歡大家黏在一起搞團體溫情互助會,這種人多成不了大氣候。
反觀這次打敗梁文音的Alisa(高昱寰),這個8歲以後就在美國成長的台灣裔女孩,有獨立鮮明的個性,站上舞台就讓人覺得這舞台就是她的。獨霸舞台的巨星架式,根本不是那群需要跟對手互相取暖、站上台表演還扭扭捏捏的台灣年輕人可以挑戰。希望這位打敗梁文音的Alisa從此之後就好好走自己的路,不要跟星光幫鬼混搞溫情,若是也被冠上星光幫就毀了自己的前途了!
缺乏競爭個性,是台灣社會不會進步的原因。就像台灣政壇,要競逐大位的那幾個人,都已經站到舞台中間,卻一點都沒有「這舞台是我的」那種霸氣。謝長廷、馬英九甚至不敢提出自己進步前瞻的主張,一下怕得罪東,又怕得罪西,總想做個面面俱到的騎牆派,完全缺少Leadership(領導能力)。殊不知要做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馬英九首要打敗的是國民黨自己,謝長廷首要擊退的是陳水扁!這兩個人贏得黨內總統大選的代表權,卻又想要固東固西與黨內一群losers(失敗者)搞溫情,馬謝兩人跟星光幫沒有兩樣,這種軟弱個性造成台灣不會進步。
結論
我個人相信制度勝過相信人,相信競爭才會促成社會進步,信奉贏家全拿的遊戲規則。我印象深刻的真人實境節目-川普主持的"The Apprentice"第四季,最後兩位非常優秀的參賽者Randal Pinkett與Rebecca Jarvis拼到最後,Randal贏得勝利。這時川普大老闆問Randal,他是不是應該同時也雇用Rebecca呢?Randal回答:"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Apprentice' and if you are going to hire someone tonight, it should be one" "It's Apprentice, not Apprenti" (意思是,若你在這節目要選接班人,那就應該只有一個人。這節目是選接班人(單數名詞),不是選接班人們(複數名詞))-立刻拒絕了川普的提議,也讓一般人見識到真正具備接班人架勢的領導者該有的強悍態度。
照台灣人矯情的溫情邏輯,星光大道的贏家是不是會假惺惺的說:「對啊,我覺得大家都唱得很好,他們也應該得到冠軍。」
夠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超級星光大道比賽,沒有人知道這比賽出了什麼超級星光大道冠軍,只知道出了一群落敗者結合的星光幫而已。
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政壇不但出不了一個可以帶來前瞻與希望的領導者,反倒總是被一群失意政客集結成的幫眾集團把持而已。
這其實都是懦弱與濫情的文化性格所造出來的孽啊!

選定清晰目標

美國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一百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六十五歲。結果發現: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其中有五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九十四人情況不太好,可算是失敗者。
這九十四個人之所以晚年拮据,並非年輕時努力不夠,主要因為沒有選定清晰的目標。
松樹毛蟲集體吐絲在松樹上結網為巢。每當黃昏時刻,牠們就傾巢而出,列隊爬過樹幹,去吃那些充滿汁液的松葉。這些毛蟲在走動時,有一種互相跟隨的本能,頭頭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一條條的毛蟲,秩序井然,蜿蜒而行。走在前面的頭頭,一邊爬行,一邊不斷地吐出一條絲。不管牠走到哪裡,絲就吐到哪裡,其吐絲鋪路的目的,就是不論走多遠,都能順著絲路回巢,而不會迷路。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對松樹毛蟲做了一項實驗。他把一隊的毛蟲引到一個高大的花盆上,等全隊的毛蟲爬上花盆邊緣形成圓圈時,法布爾就用布將花盆上四周的絲擦掉,僅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並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松葉。松樹毛蟲開始繞著花盆邊緣走,一隻接一隻盲目地走,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牠們認為只要有絲路在,就不會迷路。如此走了十天七夜,根本不知道距離幾公分處有豐富的食物,最後終因飢餓而力竭身亡。
許多人跟松樹毛蟲一樣,只會盲目地過日子。他們按照既定的窠臼,每天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如果問他為何如此做,他會說「大家都是這麼做嘛」。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羅盤的船隻,迷迷茫茫,隨風飄蕩,非但到不了彼岸,而且極易觸礁而亡。

重要的事最優先 一次只做一件事



根據杜拉克觀察發現,想要有效管理時間,可透過4步驟達成:首要記錄和分析自己每天的時間支配情形,找出浪費時間的元兇,然後集中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撰文/齊立文
「人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中這樣說道。本書出版於1966年,距今已40年。時至今日,無論是經理人、高階主管、管理者或知識工作者,依舊陷於同樣的困境裡。
杜拉克認為,最能鑑別主管效能高低的關鍵因素,或許就是能否珍視時間。
杜拉克很了解主管的處境。他指出,主管的時間通常是屬於別人的,若以實際從事的活動來界定主管的角色,則主管應可被界定為組織的「俘虜」。杜拉克親身觀察發現,許多主管都是用了大量的時間,做了許多看似一定要完成的事情,但實際的貢獻或成效,卻是少之又少。
時間管理Step1:詳細記錄時間運用情形
杜拉克曾經請一位自覺記憶力良好的董事長,說明自己的時間支配情形。該名董事長萬分確信自己把時間井然有序地切割成3個部分,分別用在高階主管、重要客戶和投身社區活動上。但根據祕書連續6周的紀錄,董事長幾乎沒有從事上述活動,大部分的時間反而都是擔任調度者的角色,追蹤熟識客戶的訂單,然後不斷打電話到工廠,要求工廠處理訂單。
這就是主管自我感知和實際情形的落差。因此,杜拉克建議主管欲獲致成效的第一步,就是記錄自己真實的時間運用情形。主管不一定要親自記錄,最好是交由祕書或助理完成,但重點是要切實記錄下來,而且要當場記下,不要事後憑記憶。就算無法經年累月地進行,至少每年也要有兩次、每次持續3~4周地執行這項記錄工作。
一旦形諸文字,主管幾乎毫不例外地會發現自己把時間用在許多枝微末節的事情上。唯有透過切實記錄,並且反覆地省思自己的時間支配情形,才有可能重新思索和安排自己的行程。
時間管理Step2:系統化管理時間
完成時間紀錄之後,就可進第二步驟,即系統化的時間管理。杜拉克指出,管理者必須從紀錄中找出無生產力、浪費時間的活動,並且盡可能避免這類情形。不過,這還有賴管理者自問幾個問題:
1.「如果根本不做這些事情,會怎麼樣?」如果答案是「不會怎麼樣」,那就應該停止浪費時間在不會有任何成果的事情上。
杜拉克發現,有些大忙人之所以忙,是因為他們從不錯過任何事。他以一位自稱兩年內只有耶誕夜和新年在家吃晚餐的執行長為例,其實很多晚宴根本只是禮貌性邀約,他參加了反而徒增對方困擾;更有多達三分之一的餐會是就算公司任何一個高階主管都不參與,也不會影響公司業績。因此,如果一項活動對於組織或自己毫無貢獻,就該學習說不。
2.「在時間紀錄上的所有活動中,哪一項是可交由其他人完成,而且就算沒能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一樣好的?」杜拉克在此提到了管理學有關「授權」的議題。授權並非意味著把自己的分內事推給其他人,而是如果某件事是可以交由其他人輕易地完成,就應該交付出去。主管應該把省下來的珍貴時間,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3.「在我(主管)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事浪費了你(部屬或其他同事)的時間,但對於你的效能卻是毫無貢獻的?」主管固然可以排除浪費自己時間的活動,但有些時候,他們浪費的其實是別人的時間。杜拉克認為,這種現象沒有明顯症狀,但還是可以透過提出上述問題來發現,而且要不怕聽到真話。
例如,某高階財務主管明知開會很浪費時間,卻還是要求所有部屬每次與會,而參與者為了表示出興趣,又會提出至少一個(多半是不相干的)問題,結果會議變得陣容龐大而冗長。主管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希望訊息暢通,而且不要有人被排除在外,但其實部屬也跟他一樣覺得開會很浪費時間。
在詢問部屬意願後,該名主管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在開會前,送出一份書面表格,註明本次會議的與會者、時間地點及主題,若其他人覺得需要了解相關資訊,可自行決定參與與否,但會後一定會立即接到會議內容的完整摘要,並歡迎提出意見或評論。
相較於先前動輒十幾個人一起開會,耗掉一整個下午,如今只有少數幾人和祕書(負責記錄)與會,前後只要一個多小時,而且沒人覺得被排除在外。
時間管理Step3:找出完整的時間區塊
無論是記錄和分析時間,或是排除不重要的活動與浪費時間的因素,都是為了讓主管可以騰出時間從事更重要、對組織或個人更有貢獻的工作。然而,無論多麼「大刀闊斧」,主管所剩餘的時間還是不會太多。
杜拉克認為,主管真正可以自由支配、而且可用來從事重要事務的時間,很少可以占到工作時間的四分之一。而且只要組織規模愈大,用在維持團隊合作和運作的時間就愈長,用在從事有生產力的活動的時間就愈短。
因此,主管要管理時間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找出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地完成重要的事。
有些主管會選擇一周在家工作一天;有些則會在一周內安排半天,專門用來處理重要事務;另一個更常見的方法則是「早起」,亦即每天上班前,安排90分鐘在家工作,之後再準時上班。一般而言,早起工作還是比把工作帶回家更有效率,因為忙了一天的主管,通常到晚上都已累到沒辦法把工作做好了。
杜拉克指出,有效的主管永遠都會控制自己的時間管理,不但會連續記錄日誌、定期分析,還會為重要活動設定完成的最後期限,以了解時間是否在掌控範圍內。

領導者不需太聰明 但要對人感興趣



一個企業不需要找對於他們「現在」最擅長的領導者,因為這部分的技術已經有許多人會了。企業要找的是一個對於「未來」擅長的人,他才能帶領公司開創新的規模。
在產業越來越以人為焦點的年代,在全球七十個國家,對許多企業進行人才與領導人訓練的卡內基訓練機構總裁兼執行長彼得.韓德〈Peter Handal〉,日前接受《商業周刊》專訪中,提出每個人都是領導者的概念,也提出對於未來領導者最重要特質的觀察,以及培養領袖的重要步驟建議。以下是精彩的專訪紀要:
問:卡內基機構的歷史已經長達九十一年了,許多曾經上過《Fortune》〈財富雜誌〉五百大的企業,甚至現在都已經消失了。卡內基能夠長命與保持進步的原因是什麼?
在一九一二年卡內基成立的時候,當時股價表現優於紐約道瓊指數平均值的上市公司有二十家,到現在,其中十五家已經消失了,只有五家,也就是四分之一留下來。一九一二年,是鐵達尼號首航的同一年,畢卡索也在這一年畫出了他的成名畫作。但鐵達尼號已經消失,可是畢卡索的畫作因為表現了人類內在的情感,經過了九十年,依然如此吸引人,身價因著歷史而更為不菲。
同樣的,如果卡內基能夠成功,首先是因為卡內基的創辦人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洞悉了人性,他看到了人之所以成功真正的動力所在。他立下了很簡單的原則,這些原則不只歷久彌新,而且甚至能夠跨越文化、地域的障礙。
‧ 因地制宜 善用在地人才擔任全球要職
其次,我們的經營方式也有其獨特性;今年我們在全球有七十個國家的分支機構,我們在不同的地區,都會採用當地人做為公司的領導者,而不是從美國派人去經營。這些在地的領導者把卡內基訓練的精神轉化成適合每個地方文化的方式;我們的教材架構在全世界都一樣,但教材中的案例,在每個地方都是用當地例子。
對於文化敏銳,對企業拓展是很重要的。卡內基在全世界有二十七種語言使用,舉例來說,我們的教材中都有「熱身」〈warm up〉的階段,其中有部分方式是大家舉手搖動、呼口號,但在德國,我們就把這部分拿掉,因為這些動作會讓德國人聯想到納粹。我們也教導學員,微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但在波蘭,對初次見面、還沒有互相介紹的人微笑,別人會把你當瘋子。像這些文化上的敏銳度,如果不是透過當地的主事者,是不可能適時的做出調整,這也是卡內基能夠順利在全球建立事業的原因。
問:企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也會面臨與你們同樣的挑戰。根據你們親身的經驗,有什麼關係成敗的關鍵?
卡內基一直傳達的精神之一,就是從對方利益的著眼點來想事情。所以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企業經營者要從在地的角度,設身處地來想事情,而這一點外人的確很難做到,所以使用當地的人來擔任重要職位,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尤其是經理人的職務,能夠掌握在地文化的人才,是致勝的關鍵。對於跨國人才,企業需要掌握的是他們都能了解公司基本的精神與做事的大原則,但是執行的策略,需要交給真正認識當地市場與文化的人。
‧ 以人為本 好員工要更具溝通領導能力
問:你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機會很多,接觸許多企業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目前對於經理人的需求跟過去不同的地方?
許多個人特質的要求跟過去並沒有不同,但很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大家非常強調溝通能力,與領導「人」的能力。
在製造業為王的時代,掌握製程與機器非常重要,對人的敏銳度與體認則相對不是那麼受重視。但現在,服務業或者說「焦點在人」的產業,已經占了全球各大經濟體最重要的一塊。以卡內基的業務來說,在十年前,我們的大客戶多半是像通用汽車之類的製造業大公司,但現在則不一樣了,金融等類型的產業變得更為重要;台灣的卡內基客戶,現在也是服務業多過製造業。
可以說,以人為焦點的產業,工作者的能力將更多顯現團隊的合作與管理之上;他非常需要有溝通的能力,還有能夠領導「人」,這一點不只是總裁階層才需要,基層的經理人一樣需要具備。事實上,我認為一個組織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因為即便最低階的員工都要懂得向上管理老闆、橫向管理同僚,他才可能有好的績效。所以,執行長是領袖,人資部門的員工也是領袖,面對顧客的銷售員也要對客戶產生影響力,所以他們也要有溝通領導的技巧。
問:那所謂每個人必須有的溝通領導能力,究竟內涵是什麼呢?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具備從他人角度看事情的能力。你要培養的,是洞悉他人內在的需要,能夠發現激起他們熱情的事情是什麼。雖然有些人天生比較能夠體會別人、掌握人性,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事實上,想了解別人,也是我們天性中的一部分。例如艾科卡是近代美國汽車發展史上的傑出人才。他在短短六年內讓克萊斯勒汽車從破產邊緣振衰起敝,但他本身的個性,其實是個非常害羞的工程師,但是他在早年接受了溝通的訓練之後,竟意外的發現,他其實非常有演講的天分,也很善於跟客戶溝通,因為他總是能夠講到別人心裡面正在想的事情。
但如果他沒有去開發這部分的能力,今日的他可能還是個小工程師。還有沃爾瑪企業的創辦人山姆.沃爾瑪也是個例子。他是個非常努力工作,但是不善於口語表達的人。他後來接受了卡內基的訓練,就越來越能夠享受跟人的溝通。
沃爾瑪是我們最大的客戶,我們提供了許多領袖溝通訓練的課程,去年我還曾去拜訪山姆,他告訴我:「這些課程對我們很重要,因為沃爾瑪的主要精神就是關心別人,我們能成功,是我們的焦點都放在顧客身上;要成為世界第一的企業,唯一的方法就是你能夠關注你的顧客,而設身處地能夠用別人的想法去想,是很關鍵的溝通能力。」你知道嗎,沃爾瑪在全球有一百四十萬名員工!這麼多的人,如果沒有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如果在每個階層無法培養具有溝通能力的領導者,那麼會是什麼樣可怕的情況?
‧ 開創未來 企業須從長遠需求選領導者
問:從卡內基的觀點,訓練培養一名領導者,有沒有什麼好的步驟和過程?
第一個步驟是從組織裡找出有潛能,並且願意扛責任的人。當這樣的人找出來,才進行培養的計畫。第二個重要階段是讓這個人有在各個部門歷練的機會。一個人也許在財務管理上表現得很好,你以為他很有當高階管理者的潛力,但是做為一個領導者,他還必須了解產品、懂得訓練屬下,他在不同工作領域的「曝光」越多,越能夠培養全面的領導能力,當然組織也可以趁著這樣的過程,觀察他的人格特質與能力是否只侷限某一領域。第三,未來領導者還是應該受一些專門為領導者量身定做的課程,例如公眾表達的技巧等等。
此外,一個好的導師,是培養未來領導者非常重要的關鍵。訓練只是開端,它必須實踐與持續,而這個過程很需要有人可以請教、商量,給予具體的做法建議。每個公司應該讓重點培養的人才,都有專屬的導師。
最後,我認為領導者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經驗對於領導者還是不可或缺的;我父親常說,他的事業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已經把該犯的錯誤都犯過了。他從錯誤中學習,而且不要再犯第二次,所以他最後能夠成功。
問:挑選具有領導潛質的人,常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沒錯,但還是有幾點可以參考。我覺得一個領導人,有一點特質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就是要對人感興趣。其次,一個人要當領導者,應該要聰明,但太聰明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特質。因為太聰明的人,他的想法別人不一定能夠跟得上,而他們也常常無法理解別人為什麼這麼笨、這麼慢,無法體會一般人的感覺。長久下來,他們常會有挫折感,而跟他共事的人也非常挫折。另外,想事情的角度能夠寬廣,也是很重要的特質。經營事業,絕對不能只是想著接下來五里路要怎麼走。尤其今天企業的挑戰來自四面八方,競爭常常來自出其不意的地方。今天資訊這麼發達,你可以得到全世界各地你想要的訊息,而且非常的快速,但是你吸納資訊的視野與思考的廣度,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能力。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找合適的人才,其實也不再需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卡內基前一陣子想要找一個在波蘭的執行長,我人在紐約的辦公室,幫我尋找人才的公司在倫敦,而最後我們找到的人則在華盛頓。還有一個我們在英國的大客戶,他們想要對波蘭分公司的主管進行訓練,可是卡內基當時在波蘭並沒有公司,於是我們廣泛的尋找合格的波蘭籍卡內基訓練師,結果你猜我們在哪裡找到?在加勒比海地區找到這個人,他願意回波蘭去工作。
同樣從這一點看,未來一個人也不能只用一種身分看待自己,他的思考越全球化,他的機會越多,也越是一個具有合適領導者特質的人。
挑選領導者,也需要從企業長遠需求來看。以我自己為例子,當董事會選擇我成為卡內基的執行長時,我本身對於卡內基的產品經驗其實並不多,不過我有的是跨國的經驗,我對於亞洲也非常熟悉,在卡內基的發展,開始要將更多重心放在美國以外地區時,我的經驗就有意義了。一個企業不需要找對於他們「現在」最擅長的領導者,因為這部分的技術已經有許多人會了;企業要找的是一個對於「未來」擅長的人,他才能帶領公司開創新的規模。

天下女人都會犯的錯:依賴



港星陳寶蓮自殺身亡,遺書中留下一句話:「我需要能哄我、愛我、寵我的男人」,她知道現實生活裡這樣的男人根本不存在,所以她選擇死亡。
有位女網友說:「看看身邊大多數的女生,作業丟給男友寫,東西丟給男友拿,沒錢跟男友要,上下課有男友接送...,相比較之下,如果那是談戀愛的目的,那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談戀愛?」。
我的女性朋友也是如此,下班等男朋友開車來接,美其名叫做「公車」,其實她們根本自己就會開車。她們常常說:「幹麻不好好利用男人一下,等到人老珠黃誰裡我呀!」,有些已婚婦女也振振有詞:「家人本來就該分工合作,為什麼我要什麼都會?即使會做的事也要假裝不會,免得老公什麼都不做」。
作家吳若權在一篇文章裡談到兩性問題,他說:「對男人來說,愛情最好是方便麵,省事就好。也許,哪天吃上癮了,也不介意拿來當作主食,加點青蔥、打個蛋花,不輸給拉麵館料理出來的美食。」,其實,男人最怕女人的依賴。
女人呢?女人也是?方便就好。對大多數女人來說,依賴的感覺真好,上下班有人接送,東西有人提,買菜有人陪,下廚的時候有人幫忙,飯後有人洗碗,最好不用出去上班,有錢可以任意花費,反正麻煩事都有人接手,當個悠閒的少奶奶。
許多女人夢想嫁入豪門,目的不過是依賴而已。依賴對女人的感覺就是幸福,這種感覺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是一種Feeling、一種Enjoy,自己感到被幸福包圍。
吳若權也提到一句很重要的話:『很多人搞不清楚,愛情為什麼從方便變成隨便,其實方便和隨便之間,有一條很清楚的界線,那就是--「尊重」』。懂得尊重彼此,幸福才能長久如新。女人給男人方便,最後男人就會隨便,男人給女人方便,女人也會變得很隨便。女人憑什麼讓男人尊重?仔細想想,真的沒有,除了依賴,女人真的什麼都沒有。男人最常批評女人:「妳懂什麼?」。
女人為什麼總是覺得如此無助和依賴,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師長、父兄都不能給女性具體的回答,問題的癥結在這個社會對兩性教育的制式化,總是警告女人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卻從不告訴女人如何化險為夷,總是要求女性小鳥依人,卻從不指導女人如何謀生、如何理財、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女人完全學不到求生的本領。
一位最近很走紅的基因色彩專家說:「脫掉灰暗僵硬的戰袍,女強人啊!可別贏了事業卻輸掉愛情和健康。女人是否已不再是弱者,內心沒有缺憾了嗎?或者不是弱者那又如何?」,顯然,這位男性專家在暗示女人,做個弱者會比強者更幸福,他忘了告訴女人,男人一樣瞧不起無能的女人。男人總是把自己不屑做、嫌麻煩、沒成就感的事丟給女人做,卻回過頭來鄙視女人,女人落入這個陷阱而不自知。
有一項調查顯示,台灣男人娶外籍新娘達十萬人以上,其中越南新娘超過八萬人,理由是他們覺得台灣女人越來越難掌控,外籍新娘比較「聽話」。最近越南在台辦事處舉辦一項越南新娘適應在台生活的免費講習會,結果只有十七人到場,講習會被迫停辦,事後調查原因,原來是台灣老公不准越南老婆去上課,害怕老婆會「學壞」。
父權社會已經實施數千年,男性社會自有一套的遊戲規則,女人無力感的根源在於不了解如何投入男性的遊戲規則,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種規則存在,女人只是一廂情願的運用自己的方法,遇到挫折才開始怨天尤人,個性成熟一點的女人才會思考如何獨立。
在兩性關係裡,男人用情於面子,女人用情於兒女情懷,男人甘冒風險賺錢,女人卻不願學習承擔風險。男人受苦一時,女人卻忍受一世,因為女人要得太多,割捨不了,所以必須忍受一世。
女人是不是應該在期待世界改變之前,先學習改變自己,除了經濟獨立以外,還要學會精神獨立,女人最可靠的朋友還是「自己」。

多用肯定的方式說話



用肯定的方式說話不斷傳佈愛的訊息,一直往正面、肯定上發展。
在告誡孩子時先說一聲「親愛的」會比較好。
要用肯定的方式講話,而不是用我們多半採取的負面方式。
與其說「別搞那麼髒」,不如說「親愛的,要保持乾淨」;那麼「乾淨」這個詞就會進入腦袋,而不是「髒」那個字。
是說「不要…」還是說「要…」哪種句型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句子的精華。
多數會說「不要弄得那麼髒」、「不要那麼殘忍」、「別那麼噁心」等等,但若代之以「要友善一點」、「要柔和一點」、「要優雅一點」,這樣的句子會凝成「友善」、「柔和」、「優雅」這些精華,別的都會蒸發掉,只有精華留下來。
我們總是對孩子講:「你真髒」、「不要太晚睡」,倒不如只是說一句「早點睡」。
小品分享 ..
多用肯定的方式說話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只回答必要的話。
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不要塗深色口紅」、「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 ;是子」、「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不要看這個連續劇」,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
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 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不斷傳佈愛的訊息,一直往正面、肯定上發展。

愛與錢》現代人單身期越來越久



不管是不是自願,現代人的單身時間越來越長;婚前因教育和職業訓練時間拉長,晚婚的情況越來越多。加上離婚率上升,壽命越來越長,失婚後的單身往往比在婚的時間還長。
經濟上來說,不論單身或已婚,不論在家或出外工作,最好能掌握「競爭機先」(competitive edge),也就是至少要有特殊專長。社會進步的腳步太快了。我是執業會計師,我的執照要求我一年要進修多少小時,但這些基本要求對我從來都是不夠的,我每天都需要吸收專業和非專業的新知,才能替客戶爭取最大的權益。會計還算是比較穩定的行業,但一、兩年不在本行,就跟不上了。
科技業更是日新月異,一覺醒來,對手可能已超前你一大步。我曾讀過一本書,談奈米技術(nanotechnology),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奈米科技方面的書,它讓我大開眼界。我很好奇,上網路查詢,驚訝萬分,幾千個相關的網頁,都在談這個新知識,我不能不嘆服,網路改變了今日的世界,奈米將改變明日的世界。
法律離婚,心理不離婚
如果經濟上許可,太太專心在家帶小孩很不錯,因為母親是最好的保母和教師。在今日這個社會,也有越來越多的全職父親,讓學有專精、收入較多的太太出外打拚,而自己則專心持家育兒,做好奶爸的工作。經濟生活的改變,也連帶改變著家庭男女的分工方式。
從許多案例中,我發現婦女若選擇長期操持家務,如何保持經濟和精神的獨立,直接影響到她是否可以長久維持婚姻和作為女人的品質。有些太太在家久了,養成經濟和精神上的依賴,等到有天發現先生有外遇,有些人為了名分和生活,不離婚,過「三人枕頭」的日子。有些人簽了字,在法律上離了婚,但心理上從來沒離婚,一輩子靠恨他(她)過日子,也折磨自己一輩子。也有很多離婚夫妻為了贍養費和子女生活費,牽扯不清,吵鬧一生。如果有為單身做心理和經濟準備,好聚好散,比較能向前看,自在地追求新生活。
另一種人則是過於獨立,或是因為耳聞目睹不幸福的婚姻,不相信婚姻,因此不願結婚。他們有的和異性保持距離,有的因為沒有承諾和法律的保障,在一個接一個的男女關係間遊走。他們很自由,也不必負責任,但同時也失去婚姻的保障和安全感,以及子孫繞膝的幸福。如果他們的心理和經濟上都有為單身做準備,知道怎樣快樂地過單身生活,能把愛和關懷給社會上需要的人,單身是很逍遙自在的。
每個婚姻,都是不斷地學習和適應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但有一些基本原則,只要努力去學習,幸福婚姻還是可求。有知心相伴,有子女相依,婚姻還是很美的。我們固然不必強求,為結婚而結婚,但有了準備,當適當的對象出現時,更能掌握人生的契機。成功的婚姻和家庭是要靠經營的,但是,不論婚姻幸與不幸,都要為單身做準備。
對抗不公平的社會
如何為單身做準備?最重要的,要有一技之長。有一技在身,經濟上和精神上就可以不依賴配偶和孩子,夫妻相處也會比較平等。不必忍受家暴或過三人枕頭、委曲求全的日子。
第二,要不斷吸收新知,讓腦筋保鮮。現代的社會,資訊非常充足,報紙、雜誌、書和網路上什麼樣的免費知識都有,只要用點心,不會因為在家久了或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就和社會脫節。而且知識充足,對引導子女、教育子女也有幫助。很多夫妻不和,是因為一方不斷進步,另一方忙於理家照顧小孩,沒時間進修,兩人的知識越差越遠,而無法溝通,無法繼續生活。這太不公平了。但夫妻相處,感覺很重要,要求兩個思想觀念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很難。為家庭「犧牲」值得同情,但不值得鼓勵。
第三,要家事分工合作,學習照顧自己。很多男女結婚久了,尤其男人,越來越不能照顧自己。夫妻對家庭財務和普通事務,應該都要了解,否則一人走了,另一人都不知如何是好。
第四,買健康、失能和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失能保險是為保障自己萬一失去工作能力時,生活有保障,這對單身的人尤其重要,因為沒有配偶或子女來照顧自己。人壽保險是為了所愛的人買的,可以在自己走了以後,保障家人的經濟生活。單身沒有家的人,沒有必要買人壽保險,但可能需要買失能(disability insurance)和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保險來照顧自己。但一結婚,尤其結婚後買房子有貸款的夫妻,兩人都要買人壽保險。家有未成年子女的人,人壽保險是絕對必要的。買人壽保險不必貪多,給自己太大的負擔,也不必買全險,但定期壽險一定要。
最後,存退休金。美國存退休金的方式很多,台灣現在的新制退休金制度,規定轉換工作時,退休金可以帶著走,這是非常好的。我一向鼓勵存退休金,因為不只可以省稅,存了退休金後,這些錢看得到但花不到,等退休後就有錢可用。這不只為老年做準備,也為單身做準備。
但願人長久,仍須防單身。不論未婚、在婚、離婚或喪偶失婚,保持開放的心,隨時學習,既可增進婚姻生活,也可有自在的單身生活。

破局而出的5種能力



前兩天,有一位老師給我的一份禮物,注意看時,才知到是一本,(天下雜誌),標題打著:破局而出的5種能力。
面對未來,你需要哪些能力,才能突破大環境的限制,脫穎而出?
1.生活力 2.思考力 3.領導力 4.創造力 5中文力
雖然,這是一本149元的雜誌,但是,對我來說,這本書,未來一定會給我149萬元的價值,我心想:老師給我,這麼貴重的禮物,我一定要好好的運用。
在此,謝謝黃禎祥黃老師,送我這麼貴重的禮物。
如何運用這些能力,快往下看~
多做一點就是勝出關鍵──加一個蛋還是加兩個?
在太平洋上的某個國家,是有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遊客。該地有個習俗,就是在煮可可時會在裏面加雞蛋。
兩個外鄉人來到這裏,各自開了一家小飯館。其中一家,在為客人煮可可時,習慣性的問:「加不加雞蛋?」而另一家則問:「加一個蛋還是加兩個?」
經營的差別就因這句話而拉開。一年後,那個只問「加不加雞蛋」的飯館便被另一家所併購了。
有時候,創新理念也並不全來自所謂的奇思妙想。其實生活中許多被忽略的但也需要解決或體貼的小問題,正是「新理念」形成的來源。在這方面的努力極有可能就會成為超越對手的優勢。
16歲的王永慶經營米店生意──更乾淨的米、送米上門、先享受後付款的服務
王永慶第一次開米店做老闆時,才十六歲。在此之前,他已在一家米店當過學徒,對米店運作倒不陌生。一家米店雖小,僅靠他一個人還是忙不過來,他便將大弟王永成和二弟王永在帶到嘉義來,在米店幫忙。作為米糧集散地,小小嘉義便開有二十多家米店,王永慶的那家米店可以說是開得最晚、規模最小的了。
小店坐落在一個偏僻的巷子裏,本來不是做買賣的好地段,但王永慶只有二百塊的本錢,還是父親四處為他借來的;除了選擇稍為偏僻但租金便宜的地方之外,別無他法。
由於米店規模小、本錢少,又缺乏知名度,一時間難以做成大買賣,王永慶於是就把目光瞄準了家庭零售生意。
他想,別的米店都熱衷於做大宗的批發生意,我就做只有蠅頭小利的零售生意吧;俗話說,山大就能收到柴,嘉義這地方人口多,只要一半人來買我的米,利潤也相當豐厚呢!
但是,沒過多久,王永慶就發現這種想法不現實。雖然別的米店主要經營大宗批發生意,但零售也是兼顧的。幾乎每個家庭都已經有了固定的米店供應米,誰願意去一個偏僻的新開小店買米?
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王永慶的米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有時甚至一整天開不了張。後來王永慶背起米袋子,挨家挨戶去推銷,效果也不佳。怎麼打開銷路呢?幾經思索,王永慶決定在米的質量和服務上做加強。
當時農民們收割稻穀之後,都是鋪在馬路上或院子上曬乾,碾成米後,米堆裏有不少米糠、砂粒甚至小石頭等。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不論是賣米的還是買米的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而王永慶卻從這裏找到了突破,他和兩個弟弟一起動手,把夾雜在米裏的米糠、砂石等雜物統統挑乾淨。這樣,同等價錢的米,王永慶店裏的質量要比別人高一個檔次。
在服務方面,當時也沒有送貨上門一說,人們必須自己到米店買米。米店則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只有等顧客上門才有生意可做。雖說這是大家早巳習慣的買賣方式,但善於求變創新的王永慶卻因此找到了第二個突破點──他不但送貨上門,而且每次送米到客戶家裏時,都要詳細的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估計出人家一段時間的用米量,然後記在本子上,這樣他便掌握了顧客家的食米的量與購米的時間,就能趕在顧客要去購米的時候及時將米送來,就這樣大受顧客歡迎。
此外,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只要顧客說一聲要米,他隨叫隨到。接下來,王永慶在送米時還增加了一些額外的服務,比如把顧客米缸裏的舊米淘出來,將米缸清洗,新米放在下層,舊米放在上層等等。
在收款方面,王永慶也另闢蹊徑,他了解到,嘉義大多數家庭都是以打工為生,並不富裕。由於他是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時,會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時,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分門別類,逐一登記各人的發薪日,等顧客領了薪水後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顧客也因沒有賒欠的心理壓力,對這種收款方式非常滿意,都願意買他的米。
王永慶在質量、服務、收款上的創新做法,在嘉義二十多家米店內可謂獨樹一幟,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家都說王永慶米店出售的米質量好,服務周到,信用第一。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嘉義人人知道有個叫王永慶的少年老闆。他的米店生意也越來越好,越做越大。剛開業時,一包米一天都賣不完,現在一天可售出十幾包米。
「掌握客戶需要」成為台塑企業管理的基本概念
日後,王永慶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不無感慨的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客戶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客戶需要買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到今天台塑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說起源於此。」
以往做生意,都是你情我願,你出錢我出貨,各不相欠。根本沒有完整的售後服務和服務專案。王永慶在當時的做法稱得上是超前的,正是這些創造性的做法,讓他成功的逐步積累起自己富可敵國的財富。服務可以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它是企業或商家信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經營者的常識。。

道歉的力量


打造你的隱性競爭力
這是一堂華頓、哈佛都競相研究,即將在21世紀蔚為風潮的新顯學——道歉。完美的道歉,讓個人、企業,甚至國家,化危機為轉機;拖延、敷衍,或拒絕道歉,讓百年企業執行長黯然下台,甚至,有人因此賠上性命。
文/林正峰、鄭呈皇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道歉。
「我向社會大眾道歉」、「我向民進黨道歉」、「我向總統、夫人還有老婆道歉」,七月十日深夜十一點,台灣民眾盯著電視畫面:總統女婿趙建銘被羈押四十七天後交保,他對著鎂光燈連續三次,以九十度的姿態鞠躬道歉。
然而,這三個道歉,沒有換來同情,反而在隔日招致逾四百則以上的撻伐評論。
總統的女婿,加上黃金陣容律師團的建議,卻演出了台灣史上最經典的錯誤道歉示範。學道歉,成為趨勢《哈佛商業評論》首度以道歉為文
這是《哈佛商業評論》首度刊出以「道歉」為題的論文。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道歉,登上學術廟堂,成為一門學問。
何以如此?凱勒曼教授,七月十四日在波士頓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指出:「公開道歉正在增加,已經成為企業家或政治人物的一種利器。」
不只哈佛教授研究,華頓商學院也發表〈二○○二,道歉元年〉一文深入剖析道歉。而麻州大學沃斯特分校校長兼醫學院院長拉瑞爾(Aaron Lazare)的研究,比較一九九○至九四年,一九九八年至二○○五年,此兩段期間,出現在《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兩大報中,以「道歉」為主題的報導,後者較前者多出近一倍。
十餘年前,拉瑞爾被好友背叛痛苦不已,從等待道歉,最後竟迷上「道歉」。於是,他費時十年,調查一千個案例,在前年九月發表《論道歉》(On Apology)一書。該書在亞馬遜書店得到四顆半星(最高五顆)的讀者評價,猶勝暢銷大作《地球是平的》。
七月十五日,拉瑞爾在麻州以電子郵件回覆我們的專訪,這麼形容道歉的難度:非洲諺語說,教育難,難到要用「一整個村子來教養一個孩子」;而道歉難,也難到必須「用一整個村子來研究道歉」。因為他始所未料,必須耗費:十年、一千個案例,來研究道歉。
進入道歉殿堂後,研究者發現:其反撲力,能如海嘯,殺人、讓百年公司的執行長下台…
成功道歉術一:誠心如同贖罪儀式,平復受害者的心理
當傷害發生時,從心理層面研究道歉學的拉瑞爾指出,「道歉,扮演著療癒人心的作用。」受害者可能遭受物質或身心等層面的傷害,但最需要被平復的是:心理的被剝奪感。
拉瑞爾以擺放位置高低不同的兩隻手作比喻。在道歉前,右手(加害者)的位置比左手(被害者)高,道歉後,兩隻手必須平行,甚至要讓左手的位置更高,被害者的情緒才能撫平。反之,倘若冒犯者堅持不道歉,可能遭致報復。
最常見的情況是,傷害發生後,沒人認為這是自己的錯,沒人多想對方,沒人願意主動道歉。於是,親人變路人、企業與消費者纏訟多年、國與國間大動干戈等悲劇陸續發生。事實上,這裡是有盲點,凱勒曼說,學術研究顯示:「人們往往容易高估道歉的代價,卻低估道歉的好處。」
人們為何會高估道歉的代價?在心理層面上,有三種反應:一、擔心被對方羞辱、拒絕等;二、擔心影響自己的權威、地位,包括感覺自己是輸家、暴露自己的脆弱等;三、擔心道歉後引發的法律責任、財務損失等。
人們如何低估道歉的好處?事實之一,伊利諾大學法學院教授羅伯奈特(Jennifer K. Robbennelt)的研究顯示,誠心的道歉,可以減少一半的官司;每兩件官司,就有一件是因為缺少誠心的道歉。
成功道歉術二:擔當擴大承受責任的範圍,越能感動對方
然而,除了要讓自己變成被害者外,「擴大承擔責任範圍」,也是道歉能否成功的要素。現在,尤其是位階越高者,不但不是如此,反而陷入「爭辯是非」的迷思,計較道歉的程度該如何分攤?忽略了最關鍵的一環:對方的感受。
事實上,道歉,看出一個人、一家企業的反省深度,有時也能產生策略性運用。因此,一定要犯錯,才需要道歉嗎?一定要搞清楚傷害對方幾分,才能承擔幾分責任嗎?答案,當然不是。
凱勒曼認為,完美的道歉,應該注意五大環節:承認錯誤、扛起責任、表達遺憾、保證不再犯與選對時機。他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中,非常推崇前嬌生公司董事長柏克(James Burke)「擴大承擔責任」的道歉態度。
完美道歉:嬌生千面人事件全面回收,損失一億美元
這件危機,看出一位企業家的格局。
一九八二年,該止痛藥是嬌生的明星產品,貢獻年度毛利一七%,在全美市占率高達三五%。但九月份,一位芝加哥家庭主婦猝死,皮包中有六顆Tylenol膠囊,四顆含氰化物。接著,又有六位芝加哥民眾因服用該藥品死亡。
美國聯邦調查局調查後發現,該藥係遭千面人下毒,責任不在嬌生。因為病例僅侷限於芝加哥,嬌生不需過度反應,也不需將該藥品全面回收。但親上火線的柏克決定承擔所有責任,因為,不能再有一人因為嬌生而喪命。
柏克親自上媒體,以藥品的包裝不夠安全,讓歹徒有機可乘表達歉意。他更將藥品全面下架,成立"1-800"免付費消費者諮詢專線、利用媒體或廣告呼籲民眾不要服用該藥品、發出五百萬封電報給醫生等團體告知檢驗結果……。這個動作,至少讓嬌生帳面上損失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七千萬元)。
深度的道歉策略讓嬌生因禍得福,大幅提升了商譽價值,並凝聚員工對嬌生信條的共識,更因此獲得當時總統雷根的公開讚揚。事實上,後來嬌生在回收藥品中,又查出七十多顆遭下毒的膠囊。這個案後來被列入哈佛教案。
道歉,知易行難。否則,默克藥廠董事長怎麼會下台?
道歉兩大忌諱:拖延與敷衍足以打壞商譽,讓領導人下台
嬌生事件在二十年後,翻版演出。同樣是止痛藥,默克藥廠董事長吉爾馬丁(Raymond Gilmartin),卻在二○○四年做出迥然不同的決策。部分研究顯示,當時默克的明星藥品Vioxx有提高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展開進一步調查。一開始,吉爾馬丁堅持不道歉、不下架。後來默克內部研究顯示,該藥確實有可能提高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最終他才決定將藥品下架,但為時已晚,默克股價在隨後三日內崩盤,大跌逾四成。此後,該藥就在市場消失。吉爾馬丁因此提前退休。
拖延、敷衍,是道歉時的兩大忌諱。《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中就舉例,因為拖延、敷衍而領導人下台的組織,包括可口可樂、普利司通、福特等七家。
拉瑞爾的《論道歉》出版後,便奔忙於學校、教堂,甚至印度廟的演講邀請,深深感受人們對道歉的關切,卻總摸不清它的全貌,「我衷心建議,這個主題(道歉)應該列入中學或大學的心理、道德或溝通的正式課程中教導。」
人的一生,這個打不開的結,在終點回望時才赫然發現,不過是個芝麻粒罷了。唯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道歉的力量,解開這個看似無解的結,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商機。

正面思考的威力



樂觀不夠,悲觀不愁,你需要的是?何謂正面思考?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文/鄭呈皇
今年九月份,全世界將出現第一所教導學生如何「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的高中——英國的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這所貴族學校,成立於一八五三年,位於英國的蘇格蘭鄉間,占地四百英畝,是英國第一高升學率的私立寄宿學校,校友包括瑪麗皇后的弟弟、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英國詩人艾瓦特、香港前港督葛量洪爵士等名人。
下學期開始,該校全校八百名穿著藍色開領毛衣、白色襯衫制服的學生,每週將由劍橋大學教授親授「幸福課程」,學習如何利用正面思考,獲得幸福與快樂。
該校校長曾在哈佛大學開課教導「正向心理學」,有感於現在環境過於複雜與競爭,學生畢業後不知如何處理挫折,容易成為負面的人。因此,「現在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學生成為開心有安全感的年輕人,這比講授教育部規定的課還重要,」他說。
威靈頓公學這個消息公布後,立刻引起了《TIME》、BBC等國際媒體報導。
二十一世紀新顯學:第一堂「正面思考」學校課程問世
「正向心理學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外在環境越來越差。」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一語道破。
對抗挫折,已成為全球最熱的議題。西元二○○○年,「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它顛覆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短短六年內,相關期刊論文超過兩萬篇,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正式揭幕,並在全球的學界、教育界、企業界掀起一股熱潮。
何謂正面思考?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定義:受挫會力圖解決問題,找方法迎戰
《帶衰老鼠死得快》一書中也提到,越多挫折不是壞事,從中保持正面思考的人,反而能在未來職場人生裡越成功。書上舉出林肯、華特‧迪士尼等二十一個不同領域、全球知名的「不敗達人」,他們共同際遇都是越挫越勇、越衰越成功。
資誠會計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因正面思考熬過職場上最大一次挫敗。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身為國票簽證會計師的他正與人聚餐,有人急忙跑來跟他說:「你的國票出事了。」
他立刻回家打開電視,「台灣金融史上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斗大標題出現,「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開始思考。
他利用一天把事情想透,確認「自己沒有做錯」後,他開始思索策略。他第一步就是跑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把架上所有關於商業法、會計法等一、二十本全部抱回家,從第一頁開始研究;然後甚至自己預先寫好每日新聞稿,一旦有人抹黑他,可以立刻澄清。
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
然而,你會問正面思考有什麼難?事實上,正面思考不容易。
現況: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一成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激勵理論」的學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
而在醫學上,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五成因素來自遺傳,甚至包含體質。一般來說,樂觀者的思考路徑比較問題解決導向,容易正面思考;悲觀者則較易淪為負面思考,尤其若不自知形成思考慣性,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憂鬱症。
對於負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不論是兒童、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進化:不斷練習改變思路,能強化正向能量
負面思考的人,都會從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中感受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belief)。他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consequence),久而久之,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
但這時候,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分別是反駁(disputation)與激勵(energizing),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意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負面決策進行反駁;激勵則指,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
例如前例公車開走,我因怪罪自己,索性不去上班,這時對於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提醒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想別的方法,例如坐計程車。最後,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由負轉正,這件事難度很高。《哈佛商業評論》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就點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一、能夠坦然面對現實,二、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價值觀,三、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只要善用正面思考法,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六十年的研究計畫中就發現,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例如,原本只有五十分的正面能量,若遇到七十分的挫折時,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一蹶不振。但透過不斷練習,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七十分,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付學習就是投資自己



願意自己出錢,學習真正有興趣、將來也用得到的專長, 就是認真對待自己的一種投資, 它的風險低、報酬率高,並且能夠很快地讓人生增值。
電視上曾出現一則有關投資理財的廣告,表現方式是藉由兩位一起進同一家公司的男性同事,突顯累積財的差異。
他們同時結婚、搬進同一棟公寓……過了幾年以後其中一位開賓士、而另外一位卻還在騎機車。
根據廣告中的說法,關鍵的差異當然是因為選對投資理財的工具。回到現實的生活中,我當然不否認,適當地處理投資理財事務的確有助於改善生活中的經濟條件,但是真正能讓自己增值、並且加倍回收的投資工具,卻是付費學習。
是的,在這裡我強調的是「付費學習」!願意自己出錢,學習自己真正有興趣、將來也用得到的專長,就是認真對待自己的一種投資,嚴格說起來,它的風險性最低、報酬率最高,並且能夠很快地讓人生倍數增值。
以學生來說,由父母提供學費的學習,雖然也可能獲得很好的效果,但不是每位學生都懂得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從前,經濟比較困苦的時代,很多留學生出國唸書,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學業。根據這些外國教授表示: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的學生,態度上比較認真。
◎自己主動付費學習,比較積極,成果也比較好
出社會工作以後,很多上班族都依賴公司提供進修的機會,以便繼續學習成長。有這份上進心,當然很值得鼓勵。
不過,並非每家公司都有完善的教育訓練制度,提供員工適合所需的課程。當公司不能提供內部訓練的課程,也無法有所補助的話,不妨以自費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繼續進修。
從付出成本的角度來說,花自己的時間、又花自己的錢,也許是吃虧的;但從學習效果而言,自己主動付費學習,會比較積極,成果也比較好。
我在剪髮時認識一位髮型設計師 Simon,看他技術很好,工作也十分認真,我問他:「在這麼講究『時尚』的產業,你們公司一定要經常提供課程讓你們進修,或常出國去觀摩,才能掌握新的趨勢及技術吧?」
他笑著說 :「課程是有啦!出國也有啦!不過我們老闆很堅持一個原則……他像是要透露小秘密一般,停頓了一下,認真地告訴我: 「那就是--老闆說:『我什麼錢都可以幫你們出,但就是學習的費用一定要自己出。』我的老闆認為,花自己的錢繳學費,才會認真,更何況,學來的都是自己的。」
學來的都是自己的。我覺得他說的真好!學習專業知識,可以直接而具體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觀念,並且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向及進度,一定可以快速提昇自己的多生產力及競爭力。即使公司不能提供訓練課程或經費,也不會成為自己懶散、不求長進的藉口。
◎為了創新而遭受挫折或損失,也等於是一種「付費學習」
當然,所謂「學習,是要自己繳學費的。」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只侷限於狹義的「金錢成本」上,從廣義的層面來說,寶貴的經驗教訓,是無形的成本,也是一種投資。
當我們為了嘗試創新,而遭受精神的挫折或物質的損失,也是一種「繳學費」。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確實從已繳出的學費中,學到一點東西。
錯愛一個人,分手之後,過去相處的時光和付出的心血,甚至刻骨銘心的痛,都是你繳給生命的學費,它會回饋給你更多有關如何愛與被愛的智慧。
在工作中的挫折,也是你繳給職場的學費,它會回贈你更多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的秘訣。
所有的代價,都必須由自己付出,而不是由別人代替承擔,我們才能真正在學費的付出中,認真地看待一切錯誤的來龍去脈,幡然覺悟,學到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教訓。
如果繳了學費還不能學到智慧,那一定是你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學習,或因為你還不夠痛、不夠覺醒。
我也曾聽朋友抱怨,學這學那,就是學不出的像樣的東西。後來,我發現這些人雖然也繳了學費,不過只是想打發時間而已,沒有很高的「成就動機」。這種玩票的方式,能算是投資,頂多可以比喻為是在打麻將,輸贏不重要,開心就好!既然如此,就豁達一點,別為輸幾個小錢抱怨!
【超值觀念‧自我實踐】 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有時候要花點錢、有時候是損失時間,或其他寶貴的東西! 但是,只要能夠讓自己成長,一切都很值得啊!

四分之一啟示錄



283位青創楷模浮沈錄 28年來產生的283位青創楷模,在攀上人生第一個高峰後,僅有約1/6能再上一層,成為產業龍頭;卻有逾1/4,成為遭商場淘汰的一群人。兩極際遇,訴說著這是一場:你不轉型會萎縮,轉型不成功會出局的商場殊死戰。 文/胡釗維、呂國禎 研究員/劉承賢
這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拍攝的時間在二十三年前,地點在台北國軍英雄館,主角是十一位「第六屆青年創業楷模」。
從照片左邊數來,第一位是三勝製帽董事長戴勝通,曾有「帽子大王」的美譽,當時的他,頭髮梳得油亮而整齊。緊鄰在他身旁的,是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戴著黑色粗框眼鏡,靦腆的低著頭。左邊第三位,戴著超大的鏡框,他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曾有「電話大王」之稱。而在照片中,唯一身著淺灰色西裝的得獎人是春保鎢鋼總裁廖萬隆。
然而,時間流轉,二十三年後的此刻,這四人的際遇卻迥然不同。
二十三年前,四人同台受獎;二十三年後,兩人壯大、兩人失意
八月三十一日,我們走進汐止的西陵電子企業總部,環視此棟建築物的四周,傾倒的路燈上布滿灰塵,彷彿置身在一座沒落貴族的莊園。
這棟大樓與賓士車的主人,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今年六月,大樓被銀行以三億元拍賣。這一天,是銀行要求吳思鍾搬離的最後期限,位於七樓的西陵員工正忙著打包,唯獨吳思鍾仍留在這裡,他不肯走。
鏡頭繼續轉到台北市區的保富通商大樓,搭上電梯,抵達十樓三勝製帽總部戴勝通辦公室。這間金碧輝煌的辦公室,昔日是「帽子大王」用來招待記者貴客的場所。如今,只見落寞的戴勝通,以電話遙控方式,找買主接手他位於美國亞特蘭大與德州的兩座工廠。
兩個創業楷模,在二十三年後,陷入人生與事業的困境。
然而,同一個時間,湖南省常德市,一座世界級的製鞋工廠正整地準備動工,這座工廠為順富控股與寶成集團所合資成立的新公司,第一期新廠計畫一出手就是十億元,為寶成跨足工作鞋領域的重大投資。
順富控股的老闆來自台灣,也就是二十三年前獲得青創楷模的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何樹滋,在台灣很低調,卻在這二十三年內,茁壯成全球第一大工作鞋業者,轄下員工兩萬人,營業額成長十倍,高達一百二十億元。
場景轉到廈門。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現在則有「中國鎢鋼大王」之稱,年營收超過百億元。他最近頻繁的飛德國,因為六月起,他從德國進口了超過十台、每台價格逾八千萬元的精密熔爐,靠著這批精密熔爐,春保鎢鋼今年可望從亞洲第一,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鎢鋼廠。
二十八屆,二八三位青創楷模;有人變成通緝犯,更有人成了廟公
吳、戴、何與廖這四個人的故事,表面上看來,只是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史的一個片段,放大來看,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英雄輩出,是本刊追蹤昔日青創楷模現況所發現的第一個現象。我們以兩個條件去檢視,其一,位居產業龍頭。《商業周刊》對龍頭企業的定義是:若身處製造業,必須居於所屬領域的全球前三大;若是服務業,則須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名企業。這定義相當嚴格,但調查仍發現,有四十七位成為龍頭企業(編按:有十一位目前已喪失龍頭地位),達一七%的楷模攀上高峰。等於每六個青創楷模,就有一個在往後能成為佼佼者;第二個檢查條件是上市櫃,調查發現,有一百零二家後來完成上市櫃,占整體三六%,也就是每三位就有一位後來成為上市櫃公司老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竟有多達七十四位,如今公司倒閉、跳票、重整,有的甚至因此遭青創總會除名。這群台灣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竟高達二六.一%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被商場淘汰。換另一個詞彙形容,這是「致命的四分之一」。
七十四位中,有三十四家楷模的公司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上填上「廢止/撤銷」,發生跳票的有十四位,公司重整的有兩位。
上述還未列計,因涉及不法而遭檢察官起訴或判刑的二十五名企業家,或者經營權易主。所以,變成通緝犯潛逃國外的有之、變成廟公不理世事的有之、到美國當寓公的也有之,際遇變化非常大。
調查還進行幾項統計,可看到榮耀與衰敗的週期:二百八十三位青創楷模的得獎平均年齡是三十九歲、他們平均在公司成立第十.九年獲獎。把調查母體縮小為發生財務危機的族群,研究發現,他們的公司從成立到出事的平均年數為十九.四年,平均在獲獎後的十一.一年出事。
換言之,青創楷模後來的發展,出現三種軌跡:其一,持續成功者,這是極少數;第二種則是,得獎後不進則退者(但因資料取得、比較基準問題,本文不做討論);第三種則是,得獎後爆發財務危機者,此一比例高達四分之一,本文將針對此一類型進行探討。
昔日英雄難敵劣勢;轉型失敗 、大頭病為兩大主因
當聽到歷屆青創楷模中,竟然每四個就有一位後來發生財務危機時,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第一個反應是震驚與意外,他直呼不可思議,在仔細看了名單後,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全浮上了他的腦海,都是當年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顏慶章語重心長的道出,「都是擴充太快和大頭病害死了他們。」
葉垂景過度轉投資,招致大虧;林純精追逐社會地位,捲入法律糾紛
當選第十八屆青創楷模的錸德科技執行長葉垂景,得獎後的隔年公司上市、第四年成為全球龍頭。上市才三年,市值已從十九億元擴增到一千三百億元。隔年,被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評為「全球三百家值得投資的小而美企業」之一。故事進行到此,完全符合青創楷模的第一部曲模式。
來自全球的榮耀,讓當時才四十二歲的葉垂景,信口開出五張大支票:在二○○五年時,錸德將訓練出一百位總經理、經營績效台灣前十大、員工都有自己的房子、成為光碟片規格制定者、以及集團營收一千億元。他因此積極轉投資事業,從網路、光通訊到顯示器事業無所不包,總計達一百五十家公司,對比台灣第一大創投普訊,毫不遜色。過度亂投資的代價是,這六年錸德轉投資累計虧損達六十億元,導致錸德股價從最高點時的三百五十五元,如乘坐雲霄飛車般跌落到只剩下不到十元。
創業家都有野心,然而,一旦能力與野心失衡,就是翻車之際。
另一種大頭病,是陷入追逐社會地位的大頭病。第十一屆青創楷模逸園食品董事長林純精就是一例。他以一介農家之子、四百元創業起家,快速成功讓林純精累積了知名度,卻也迷失了。他開始積極爭取社會團體領袖,並且扛著民進黨主席游錫堃表弟名號,毛遂自薦陪同總統到中南美洲參訪。不只如此,他還涉入政治,爭取國民黨的省議員提名失利。
後來,他與前台北市議員陳政忠介入高雄企銀經營權爭奪,未經董事會同意即砸下龐大資金買進高企股票,後來以虧損一億多元收場。此事因此引發林純精被控侵占公司三億四千多萬元,被台灣高等法院判刑一年兩個月。
創業成功,只是生意人格局;要締造二次成功,須升級為企業家
然而,這種形式的成功,只停留在商人的階段。「他們,還只是在做買賣(trading),逐水草而居,沒有核心能耐」。
黃崇興分析,做買賣,與經營一家企業,截然不同。要稱得上企業,必須有「文化」與「管理制度」。所謂的文化,包括組織願景、核心目標等;而管理制度則包括有效的內控、人員培訓與輪調機制等。
事實上,第六屆青創楷模的十一人中,除了戴勝通、吳思鍾兩人出現財務危機外,更有三位因公司經營不善慘遭除名,將近一半的淘汰比例,讓人觸目驚心。再往前看一屆,第五屆青創楷模的十二人中,更只剩三位還能繼續力撐不敗。
再三個月,第二十九屆青創楷模又將出爐。然而要如何逃過「致命的四分之一」宿命?這張二十三年前的老照片,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如同一句俗諺所說:「失敗比成功更有魅力」,人們唯有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才是締造第二次成功的基石。

關掉電視、開始閱讀



美國小兒科學會主張兩歲以下的兒童不要看電視,教育學家也認為電視會阻礙小朋友的腦部發育和學習能力,奉勸家長們,拿起書本,為孩子說個精彩的故事吧。
文∕趙乃倬
拜視訊科技之賜,幾乎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台電視機,甚至為了避免熱門時段搶選台器,各自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遙控器在手,或坐、或臥、或躺,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假使電囓x故障或碰上停電,便有許多人呆坐電視機前,不知道時間該怎麼打發!甚至會有人焦躁不安,大罵電視台或電力公司。即使是朋友相聚聊天,也常習慣打開電視,選個較不吵雜的節目,當成背景聲音。現代的小朋友就更不用說了,只要節目開始,眼睛便瞪得大大的,有熟悉的布偶,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即使身高還不及電視高也仰著頭站在螢光幕前,隨著布偶哼哼唱唱。
很多家長心裡想著:「孩子真聰明!才牙牙學語,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在親朋好友面前,要孩子特意表演一番。」不過,這可能是錯誤的觀念!
近年來,國外有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看電視會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會下降,甚至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專家們從腦波的研究,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人腦中有阿爾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大量快速活躍的貝塔波,所以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爾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美國小兒科學會(AAP)還公佈相關訊息,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ton Pearce)指出,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而言,電視是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可從電視的特性一一說明:
●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會採用大量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及大分貝的聲音。這些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並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炮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予機會。長期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及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而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神經的發展,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電視對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眼睛盯著電視螢光幕,眼球很少運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更重要是讓孩子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電視節目用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外在的刺激而學習。所以專家特別強調:「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凍結: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看太多,扼殺了想像力,阻塞、攪亂了心靈,把孩子變成遲鈍與盲目,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思考力生鏽、結凍。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空間世界中探索,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尤其是才剛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發展目標與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面前,趕快拿起書說個精彩的故事,讓孩子手中可以隨時捧著書,進入書中無限的想像空間。

人脈存摺-五個朋友決定你的富貴



你現在幾歲?在你的「人生存摺」中,除了金錢、專業知識,你有多少人脈?你的「人脈競爭力」有多強?未來,你打算讓這個存摺變成怎樣的資料庫?
在一片「專業至上」的台灣產業氛圍中,這是一個很另類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幾乎多數人的反應都是「沒想過」。
相對一般人的迷惑,身經百戰的投資銀行界老將台灣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財務顧問董事長杜英宗則肯定的說︰「人脈,或者說人際關係,這是一門人生的大學問,很重要。」
「花花轎兒,人抬人」這是杜英宗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出自高陽所寫的長篇小說《胡雪巖》。
六月十日上午,杜英宗出現在鴻海的股東會上。在台北縣土城市老舊的廠房裡,獨獨有一盆燦爛鮮豔的花架擺在股東會入口,醒目的花色讓會場增色不少。這盆花讓每個人都印象深刻,當然,也包括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這是杜英宗送來的花。同一天下午,杜英宗又出現在另一個場合中,光寶集團四合一記者會,所羅門美邦是合併的財務顧問。
‧人脈的神奇效益「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 曾禹旖樂於分享,代理nVIDIA大起飛
在投資銀行的殺戮戰場上,「專業是利刃,人脈則是秘密武器」,如何以極自然的、有創意的、互利的方式去經營人脈,是勝負關鍵。
史丹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一二.五%來自知識、八七.五%來自關係。這個數據是否令你震驚?再看看以下的例子,或許你會發現,人脈競爭力是如何在一個人的成就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過去三年,位在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的益登科技,因為代理nVIDIA(全球繪圖晶片龍頭廠商)的產品,從沒沒無聞的無名小卒,迅速躋身為國內第二大IC通路商,且每年獲利超過一個資本額。如果今年益登順利掛牌,總經理曾禹旖將創造赤手空拳在六年內,打拚出一家市值逾新台幣八十億元的公司。
與曾禹旖相交二十多年的友人吳憲長觀察︰「在同業中或同輩中,論聰明、論能力,曾禹旖都不能算頂尖,但是,他能遇到這個好運,八成以上的因素在於他的人脈。
因為他很願意與別人分享,大家才會好康道相報(台語,意指利益共享),機會之神也才會眷顧他,而不是別人。」吳憲長說。
曾禹旖十分信奉一個哲學︰「二十歲到三十歲時,一個人靠專業、體力賺錢;三十歲到四十歲時,則靠朋友、關係賺錢;四十歲到五十歲時,靠錢賺錢。」
‧另類「和氣生財之道」許仁旭廣結善緣,如今身價暴漲 楊燿宇廣布人脈,電話比研究報告好用
五十年次的凌航科技(編按:凌陽轉投資,從事智慧卡設計)董事長許仁旭,也是一個靠人脈競爭力打天下的例子。從彰化縣鹿港小鎮隻身到竹科闖蕩,許仁旭沒有顯赫的學歷與家世背景,但是,外界估計他目前的身價接近數億元,並身兼十幾家科技公司董事長。
問他know-how在哪裡?他說︰「就是靠朋友。朋友越聚越多,機會也越來越多。很多的機會當初自己沒想過,也沒看到。這些,都是機緣。」許仁旭口中的「機緣」,在朋友眼中,其實是由重義氣累積而來的。
出身台積電業務人員的許仁旭回憶︰「憑我這樣的學歷(他自中山大學畢業),要進台積電,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當業務談何容易?一切都是靠朋友的介紹。」就這樣,許仁旭在台積電時,負責凌陽的接單業務,也與凌陽董事長黃洲杰建立深厚的感情。
現在,他是凌陽集團轉投資業務的重要顧問。
在證券投資界,民國五十六年次的楊燿宇是將人脈競爭力發揮到極致的個案。他曾是統一投顧的副總,一年前退出職場,為朋友擔任財務顧問,並擔任五家電子公司董事。根據推算,他的身價應該有近億元之譜。
為什麼憑他一名從南部北上打拚的鄉下小孩,能夠快速累積財富?「有時候,一通電話抵得上十份研究報告,」楊燿宇說,「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領域,上千、上萬條,數也數不清。」
‧黑馬也需要伯樂人脈是「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門票」 十倍速時代,人脈是專業的支援體系
在金融界的創新指標」」花旗銀行(Citi bank)裡,這個由許多「第一名」聚集而成的金字塔組織,五十五年次的程耀輝、曹中仁兩人,是企業金融處最年輕的副處長暨副總裁,也是高層刻意培養的接班人。他們兩人,一個主管電子中、下游產業的客戶關係,另一個主管電子上游產業客戶關係,平日往來的對象都是各大電子業的老闆與財務長們。
「論聰明、論專業,大家都是一時之選,但是,他們的人脈競爭力卻高人一等。對內,可以服眾;對外,則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這是他們出線的原因。」一位花旗銀行資深主管評論。
許多人以為,只有保險、業務員、記者等行業,才需要重視人脈,因為,人脈是他們吃飯的傢伙,也是最大的資產,但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科技、證券或金融等各個領域中,人脈競爭力都是一個日漸重要的課題。
在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而是在於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卡內基訓練(Carnegie)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這句話並不是叫人不要培養專業知識,而是強調「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
黑幼龍舉例,美國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知名男影星麥克.道格拉斯的父親)年輕時十分落魄潦倒,有一回,他搭火車時,與旁邊的一位女士攀談起來,沒想到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沒過幾天,他就被邀請至製片廠報到,因為,這位女士是知名製片人。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即使寇克.道格拉斯的本質是一匹千里馬,但也要遇到伯樂,一切才能美夢成真。
專門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顧問的美商惠悅(Waston Wyatt)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周淑媛分析︰「過去,企業招募人才時,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都是首要條件,但漸漸的,在十倍速的知識經濟時代,技術、知識迅速更新,光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達成任務。如果一個人懂得培養人脈網絡的支援體系,將強化他的個人競爭力。」
‧槓桿相乘作用善用人脈,「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每一次與人溝通,就為網絡多織一條線
到底什麼是「人脈競爭力」?「相對於專業知識的競爭力,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人脈網絡上的優勢」就是我們定義的人脈競爭力。
換言之,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相較別人更廣且深。在平時,這個人脈資源可以讓他比別人快速的獲取有用的資訊,進而轉換成工作升遷的機會,或者財富;而在危急或關鍵時刻,也往往可以發揮轉危為安,或臨門一腳的作用。
曾任茂矽電子副總經理、現任得詣科技總經理的梁明成觀察,在新竹科學園區,許多工程師都將心力放在技術研發上,而忽略與人的互動,缺少了個人競爭力的槓桿相乘作用(leverage)。
梁明成說,專業與人脈競爭力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尤其,高科技產業成長快速,機會也很多,如果工程師們永遠不打開另一扇門,不聽聽別的聲音,不但自己可能面臨「技術落後,被時間淘汰」的風險,也無法晉身管理階層,更無從探知將技術、市場與行銷各領域整合的樂趣,格局也將受到局限。
周淑媛更說,在華人社會裡,一談到人脈,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講人情、走後門」的同義詞,也因此,從小的學校教育就只重視專業技能,而忽略人際關係的教育。形成所謂「知識的巨人,人際的白癡」的現象,科技界更是如此。
哈佛大學為了解人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就曾經針對貝爾實驗室(Bell Lab.)頂尖研究員做調查。他們發現,被大家認同的傑出人才,專業能力往往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頂尖人才會採用不同的人際策略,這些人會多花時間與那些在關鍵時刻可能有幫助的人,培養良好的關係,在面臨問題或危機時便容易化險為夷」。
哈佛學者分析,當一位表現平平的實踐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會努力去請教專家,之後卻往往因苦候沒有回音,而白白浪費時間。頂尖人才則很少碰到這種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在平時還用不到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豐富的資源網,一旦有事請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這個人脈資源網絡深具彈性,每一次的溝通都為這個複雜的資源網多織一條線,漸漸的形成牢不可破的網絡。
‧拓展人脈兩大法寶培養自信與溝通能力、再學習適時讚美他人的能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套累積人脈的方式,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提升人脈競爭力?黑幼龍指出,要提升人脈競爭力有許多技巧,但是,前提是一個人必須先具備「自信與溝通能力」,才顯得自然,也不為難自己。
以自信心來說,「你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有多大?」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舒適圈很小,總是怕被拒絕,因此,他不願主動走出去與人交往,更甭論要拓展人脈了。
黑幼龍舉例,在雞尾酒會或婚宴場合,西方人在出發前,都會先吃點東西,並提早到現場。因為,那是他們認識更多陌生人的機會。但是,華人社會裡,大家對這種場合都有些害羞,不但會遲到,還盡力找認識的人交談,甚至,好朋友約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因此,「儘管許多機會就在你身邊,但我們總是平白的讓它流失。」
其次是溝通能力,「所謂的溝通能力,其實就是了解別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別人的需要、渴望、能力與動機,並給予適當的反應」。要如何了解?「傾聽是了解別人最妙的法寶」。
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時,就曾經這樣寫︰「其實胡雪巖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兩眼注視,彷彿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伸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除了傾聽,適時讚美別人也是溝通妙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一九二一年付出一百萬美元的超高年薪(相當現在的新台幣四千萬元)聘請一位執行長夏布(Schwab)。許多記者訪問卡內基時問︰「為什麼是他?」卡內基說︰「因為他最會讚美別人,這也是他最值錢的本事。」甚至,卡內基為自己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這裡躺著一個人,他懂得如何讓比他聰明的人更開心。
十多年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宏碁科技任職時,曾自費到卡內基訓練機構上了兩、三種課程,當時,他曾說︰「我最佩服國外老闆的地方,在於他們很會讚美別人。」
「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想想,你的老闆多久沒有讚美你了?你又有多久沒有讚美你身邊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了?
‧提升人脈競爭力八大Tips守信、被利用的價值、分享、多曝光、創意與細心、助人、好奇心與同理心
建立了自信與溝通能力以後,提升人脈競爭力的know-how還有哪些呢?
建立守信用的形象。
花旗銀行商人銀行處暨企業金融處處長韓蔚廷說,「說到做到」是他最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是他一直以來奉行的信念。
五十一年次的韓蔚廷,如今在花旗銀行裡的地位僅次於總經理陳聖德,正因為他「絕不過度承諾(overpromise)」,不管是朋友、同事或客戶,都因此而信任他。
五十一年次的美商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 Chase & Co.)台灣區負責人郭明鑑有一次在接受記者訪問的過程中,當被問到「專業與人際關係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時,他沉思了許久回答︰「沒有專業,你的人際關係都是空的。但是,在專業裡,有一條是最難的,就是信任,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石。」
「如何建立一個讓人信任的形象,是讓人脈競爭力可以產生正向循環的關鍵。如果一個人講的話,每次都要打七、八折,那麼,更多的人脈,只是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罷了。」韓蔚廷說。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是個半調子,哪裡來的朋友?」這一句話引自高陽的《胡雪巖》,相當貼切的描寫拓展人脈的秘訣。
楊燿宇就是個例子。因為他有投資方面的知識,周遭的人都想問他明牌,他又對此點善加利用,自然可以建立一個廣大的人脈網絡。他認為︰「引起別人心中的渴望,就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人脈大磁場。」
杜英宗也說,人脈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而非單方面的遊說(lobby)。「你對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價值?什麼不同的觀點?如果你只是一個應聲蟲,或只著眼於自己的利益,嘴巴一開,對方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他說,「你對人一分好,對方自然會泉湧以報。」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
樂於與別人分享。
不管是資訊、金錢利益或工作機會,懂得分享的人,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因為,朋友願意與他在一起,機會也越多。但「賺錢機會非常多,一個人無法把所有的錢賺走。」益登總經理曾禹旖常這樣對屬下說。
「有怎樣的度量,就有怎樣的福氣」,從小,曾禹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敦陽科技總經理梁修宗、友旺科技總經理歐陽自坤都是這類型的人,梁修宗總是這麼對人說︰「只要跟著我,就有錢賺。」
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
多參加EMBA、扶輪社、獅子會等團體,即使像公司內部的福委會、旅遊團、健身房等團體,都是把自己推銷給別人的通路(channel),也是每一個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機會,在這些團體裡,人們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
專門從事高階人力仲介的昱藤數位人力資源公司總經理曾毓芬,也以自己的例子說明,四年前,為了拓展人脈,她參加人力資源協會。
當時她只能擔任會員服務組一個毫不起眼的組員,但她奉獻時間,每個月舉辦研討會,把握每一個認識別人的機會,逐漸的,她的知名度打開了,晉身為主委,人脈競爭力也跟著提升,業務自然也跟著蓬勃發展,短短三年的時間,她的月薪從五萬跳級到二、三十萬元。
多些創意與細心。
黑幼龍說,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門藝術,更多的創意與細心,絕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例如,善用名片管理法,就是一個妙招。前立法委員彭紹瑾就是因為有一套管理人脈資料的系統,並時常聯絡,而在選票告急時,向平常有電子郵件往來的兩萬位選民求救,最後獲致勝利。這兩萬個選民資料也成了彭紹瑾的關鍵票源。
法國億而富(Total Fina Elf)機油前總裁,每年總要立下志願,與一千個人交換名片,並跟其中的兩百個人聯絡,而且還要跟其中的五十個人成為朋友。
據傳,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劉英武當初在美國IBM服務時,為了爭取與老闆碰面的機會,每天都觀察老闆上洗手間的時間,自己選擇在那時去上洗手間,增加互動。
把握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
高陽這麼描述胡雪巖,「胡雪巖倒楣時,不會找朋友的麻煩;他得意了,一定會照應朋友。」「施比受更有福」,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花旗銀行副總裁程耀輝(英文名字Roman)一直秉持這個信念,不管往來人的階級高低,他總是盡量幫助別人,所以大家總是知道︰「有事找Roman就對了。」這是程耀輝人脈競爭力突出的地方。
保持好奇心。
一個只關心自己,對別人、對外界沒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機會出現,也會與機會擦身而過。
黑幼龍說,就像問對問題一樣,當你對人產生興趣,問題總是可以觸及人心。美國知名電視主播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常常在人物訪問中提出的問題包括:你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你跌入谷底的經驗?未來五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你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等。
同理心。
廣受台北社交圈好評的達豐公關公司總裁梁吳培琳說︰「做公關最重要的守則,就是同理心。」
其實,在高陽的《胡雪巖》一書中,就深刻的描述了善用「同理心」的藝術︰「撿現成要看看。於人無損的現成好撿,不然就是搶人家的好處,要將心比心。……銅錢銀子用得完,得罪一個人要想補救不大容易。」
歸納上述know-how,協能顧問公司總經理姚衡山認為,許多人對人脈競爭力的重要性並沒有深刻的認知,通常也不願花時間在上面,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才發覺自己的人脈資產太少。然而,與人交往,有時一個觀念的改變,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輩子的學分顏漏有三階段式耕耘人脈 以誠心、關懷加碼人生「成就存摺」
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也指出,提升人脈競爭力是一輩子的功課,不過,若將一個人三十年的事業生涯分成三個階段,前面第一個十年,重點應在於培養專業。
年輕人在這個時間,並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關係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機會,附帶就建立人脈。
第二個十年,是專業與人脈並重的階段。這時,除了靠工作上的往來建立人脈,也可以發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利用這個圈子學習與不同專長的人互動的好機會。
在事業生涯的最後十年,人脈關係將優於專業,因為專業的部分會有你的下屬幫你完成,而你的人脈關係也就是能為這些專業加值的地方。
不過,提升人脈競爭力的最重要原則,還是要誠心,學習關懷別人。因為人脈的積累是長年累月的,不管是一條人脈,或是由人脈伸展出去的人脈,都是需要長期的付出與關懷。
兩百年前,胡雪巖因為擅於經營人脈,而得以從一個倒夜壺的小差,翻身成為清朝的紅頂商人。三百年後的今天,檢視政商界成功人物的成長軌跡,也都因為擁有一本雄厚的「人脈存摺」,才有之後的「成就存摺」。

別讓你的飯碗被搶走!


-世界是平的-*全球外包傭兵正步步進逼搶走你的工作!?文/謝春滿、莊 芳 研究員/鄧麗萍
別讓你的飯碗 被搶走外包趨勢席捲全球,台灣也無法免除於這股浪潮之外;當你還在睡大覺的時候,很多工作都被移走了,印度人、中國人包走了你的工作。根據《今周刊》調查,台灣企業運用外包大幅增長,預估未來三至五年,外包將更加普遍。在外包趨勢下,不論你是職場中人,或仍在就學,未來,你的飯碗隨時會被取代,這是一股你我都不能忽視的趨勢。
被公司「拋棄」的理由有千百種,但是你絕對無法想像,正在崛起的外包趨勢,隨時會取代你的飯碗,也許你只是睡一覺,醒來就發現工作被移走了。
以下是一位資訊工程師被公司「拋棄」的真實故事,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春日午後,與王世永約在東區見面(編按︰為保護當事人目前工作,《今周刊》特別用化名處理)今年三十五歲,外表看起來是位典型都會上班族,擁有資訊工程專長的他,和多數科技人一樣個性有點靦腆,談起工作遇到的衝擊,眼神茫然,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王世永原本服務於英商路透的資訊工程部門。路透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新聞與資訊供應者,在全球設有一百九十七個辦事處,全球的主要媒體、大型金融公司,都是它的客戶。王世永的工作是負責電腦維修、管理與採購。
█趨勢一:追求降低成本 地球被抹平人才相互取代
民國八十四年,王世永進路透工作,對於這家英國外商公司,他內心充滿憧憬。福利好、待遇比一般本土企業高,一進公司第一年就有十五天年假,工作具有彈性,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跟他非常契合。
「我原想可以在這家公司待很久,也許不見得可以待到退休,但是絕不是像現在這樣,我再也不是這家公司的員工了。」王世永無奈地說著。
網路泡沫時期,路透受到影響,迫使它開始思考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方法,總公司擬定策略方向,決定大量運用外包,同時將全球員工從一萬六千人裁減至一萬二千人。
民國八十八年起,王世永就陸續聽到公司要將部分業務外包的消息。「但是我怎麼也沒料到,竟然連負責電腦工程維修管理,這麼重要的部門,也會被外包?」
路透提供資訊的模式是在客戶端架設一組電腦設備,作為提供新聞資訊的平台,因此電腦工程部門按理說是重要部門。因此,即使傳聞很多,王世永也不以為意,他心想「應該不至於把我們也外包了吧?」
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民國九十年中,突然一道命令下來,電腦資訊工程部門將從當年九月開始外包。外包的對象是IBM,路透為減緩員工衝擊,簽約時要求保障被外包員工的工作權三年,也就是被外包的資訊工程師,可以有三年的工作保障。
這次被外包挪移掉的有二十人,他們領完資遣費,一夕之間與公司切斷關係。但是他們並非真正轉移到IBM,而是整個部門挪移到與IBM有合作關係的東宜資訊,工作的地點雖然仍是路透,但是再也不是路透的員工了。
「公司不要我了,我有種被拋棄的感覺。」他多少知道資訊部門外包的未來趨勢,但是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麼快。「我為公司打拚這麼久,但是公司為了成本考量把我的工作包出去,要離開公司,我真的很震驚、很難過。」說到這裡,王世永難掩失落。
按理說,工作保障三年,沒有失業算是不錯了。但是王世永認為,畢竟IBM跟路透是合約關係,一旦雙方合約終止,他就得另謀出路;每次換約前,就感到焦慮不安,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令他不知明天在哪裡?
王世永現在的公司是一家台資企業,文化與路透不同,薪資福利也與路透不能相比,以前他在路透幾乎每年都調薪,現在薪水幾乎不動,假期差了十萬八千里,且過去工作較具彈性,每天工作滿八小時即可,九點上班,但是也可以彈性在九點半上班,然後晚半小時下班即可,現在則是按指紋打卡,完全沒有彈性可言。
█趨勢二:增加營運績效 企業任何部門皆可能移出
重新適應企業文化,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外包趨勢下,即使是資訊工程人員,也免不了被外包的命運。
王世永的同事林小姐情況比他還慘,林小姐在路透財務部門工作十五年之久,去年路透將財務部門移到新加坡。據她了解,移出去之後,也是外包給一家公司處理,客服的部分則集中到澳洲。
與王世永不同的是,林小姐其實早就感受到工作會被取代掉的危機,因為公司在把財務部門外包的前幾年,就開始把所有工作流程準標化,當所有程序都被標準化之後,就可以把工作移到任何地方了。
離開路透之後,她失業了半年,去年九月才找到工作。今年四十出頭的她,失業的那段時間,曾經深深感到徬徨焦慮,所幸在路透工作了十五年,練就流利的外語能力,職場競爭力不錯,才能在四十多歲再次就業。
最近市場上非常熱門的一本書《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描述他在印度與中國所見到的真實情況,由於網際網絡與科技的發達,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幫你做很多事,在企業追求成本控制與工作效能考量下,很多工作都被外包到印度與中國。
書中以美國的經驗指出,「我正睡大覺,好多工作都外移了。」「不只傳統產業,還有會計師、醫師、軟體工程師、證券分析師、甚至記者,他們的就業機會都在外移,連餐廳服務生亦有可能……。」
報稅、軟體設計移到印度,甚至各行各業的客戶服務,都已挪移到印度,你從美國打一通電話去詢問帳單問題,接電話的正是印度人;你的電腦斷層掃描片子,也是傳到印度去判讀,甚至你的祕書也是印度人。中國也和印度一樣,承包了來自台灣、歐美、日本、韓國等地的外包案。
█趨勢三︰比率迅速增加 台灣外包數一年增加二成五
從這個現象,作者認為「世界已經被抹平了。」作者強調,這個現象已經嚴重影響美國就業市場,外包已經成為未來趨勢。
最近市場上也出現專書《委外革命》,教導企業如何善用委外(即外包︶來增加營運績效,「讓全世界都是你的生產力。」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強調︰「如果你問我,美國成長最快的產業是什麼?答案是委外。」
外包趨勢無可擋,台灣的情況又如何呢?
根據104人力銀行專案外包網統計,有四成企業運用外包。專案外包網營運長田居正指出,104人力銀行自九十年設立外包網,剛開始企業並不了解什麼是外包,接受度也低,但經過四年多的推展,愈來愈多企業運用外包協助,委外成長非常迅速。九十四年的委託件數,足足比九十三年增加二五%,今年農曆春節過後,詢問外包的企業明顯暴增。
田居正認為,在微利時代,企業追求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在市場無法突破的限制下,運用外包節省成本,提升經營效能,可以得到立竿見影效果,像NIKE 把所有業務都外包了,只留下一個核心,就是品牌。NIKE 連研發等重要業務都可以外包,可說是外包的極致。
「台灣外包仍在萌芽期。」田居正預言,台灣在三至五年內,外包產業一定會蓬勃發展,持續成長。
這個趨勢從戰國策這家公司的成長就可以得到證實。戰國策是一家專門接受企業委託,協助企業架設網站、負責管理維修的網站軟體服務公司,簡單的說是它本身是一家外包軟體業者。
█趨勢四︰外包產業興起 軟體設計到祕書都可外包
戰國策於五年前,由總經理林尚能創立,當時只是個人工作室,由於企業委託案件迅速成長,五年內人員已經增加為三十五人,這還不包括為了節省成本,將部分業務再委外的人力。目前把業務外包給他的企業與個人高達一萬家,去年業績達四千六百萬元。
此外,坊間也出現專門提供商務祕書外包服務的企管業者,安石商務行動中心即是典型的外包業者。瑞典籍的總經理尹克勤看好台灣外包需求,在台灣設立第一家公司,未來還將發展到全球。
安石服務的對象鎖定中小企業,企業主可以不用再請商務祕書,委外處理,舉凡客戶訂單處理、收發e-mail、接電話、市場開發等業務都是它的服務範圍。簡單地說,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虛擬辦公室。
將軟體設計外包到印度或中國,這二、三年也愈發普遍。東森購物在去年一月宣布和位於印度的全球最大軟體設計公司TSC(TATA Consultancy Servies)合作,以二年時間開發虛擬通路資訊管理平台。
這套超大的軟體委外案,耗資三億元,預計今年建置完成。東森購物總經理宋湘嵐指出,東森購物希望做到一千億元業績目標,如果沒有這套軟體,至少得從現有三千人增為一萬人,但是有了這套軟體,卻可以運用現有人力,做到千億元業績。
█趨勢五:印度勢力崛起 各行各業爭相外包至印度
金融業將軟體外包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兆豐金控子公司交通銀行為了全力發展消費金融業務,於前年與日本新生銀行簽訂合作案,希望借由新生銀行健全的技術與經驗,提升交銀在台灣的競爭力。
這個專案主要內容是由新生銀行協助交銀強化IT資訊系統及簡化作業流程,增加營運效率。當年,交銀也曾將IT軟體外包給印度,印度工程師還曾進駐交銀。此外中國信託也是與印度軟體大廠合作的金融業者。
而科學園區包括智邦、聯發科、台積電、聯電等大廠,也都與印度大型軟體公司有合作關係,把部分軟體設計外包給印度。
協助國內企業運用印度軟體的台印國際軟體公司,不只居間幫忙將軟體設計外包給印度,同時也引進印度工程師在台進行專案外包服務。
除了印度之外,把軟體外包到中國大陸也相當普遍,不僅大企業這麼做,連小型外包工作室,也開始把包來的案子再轉包到中國。在104外包網接案多年的外包接案高手游忠憲,一年接案一百多件,專門承包企業形象、廣告與網頁設計工作,他本身是外包接案者,但是仍善用外包,把網頁設計再外包到中國。
這些現象說明了,軟體設計外包已被企業大量運用,在這個趨勢下,軟體設計從業人員直接與印度、中國競爭,衝擊可想而知。
█趨勢六︰客服最易取代 中國人搶食台灣客服業工作
在軟體之後,接下來連客服也可以外包。目前已有外商與本土銀行將催收帳款、開發業務,外包給中國大陸的客服中心,只留下比較核心的信用卡相關服務。
客服外包,中國占了優勢。據一位曾在台灣客服公司擔任高階職務的人士透露,由於口音關係,台灣的客服業務多半外包給福建廈門一帶的客服中心,以免讓台灣客戶聽到中國口音。專門做客服業務的台灣客服公司,其客戶包括遠東航空、微軟等大企業。這位人士透露,目前微軟雖然將客服外包給台灣客服公司,但是未來微軟也有將客服遷往大陸的構想,以後客服往中國挪移的情況將會愈來愈多。
至於HP惠普、手機大廠NOKIA早已將維修與客服委託國內業者矽魁科技,但是基於成本考量,NOKIA最後還是將客服外包到馬來西亞。客服人員以及客服工程師,成為最容易被取代的對象,也是危機最迫切的一群人。
█趨勢七︰人事管理外包 行政人員的飯碗確定不保
人事管理在許多老闆心目中,看似重要,但是由於沒有產能,近年來也成為被外包的主要業務之一。
外商公司是最懂得外包好處的企業,國內已有許多外商將人事部門的部分功能外包出去,例如發薪水、招募員工等。其中花旗銀行早已將薪資發放與人員招募發包出去,以節省人力資源部門的成本。
全球第二大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承包了近二十家外商與本土高科技公司人事業務,主要仍以發薪與人才招募為主,不過,也有少數企業是把整個人事部門外包給萬寶華。
把發薪水的事都外包了,對本土傳統企業而言,有點不可思議。不過,萬寶華總經理李崇領認為,薪資交由自己人發放,反而比較容易洩密,交由企管顧問公司,不知誰是誰,且簽有守密協定,反而不易外洩。
104人力銀行也看準人力資源委外的發展空間,成立了人資學院,幫企業規畫人力資源管理方案,並提供人資管理資訊系統,這也是某種程度承包了企業的人事管理業務。
104人資顧問暨e化發展事業部經理黃志堯指出,透過這套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做人事管理、人才招募、薪酬管理、績效管理與人力規畫等,為企業降低人事方面的人力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目前國內已有上千家以上的企業運用。
人事部門外包首先衝擊的是人事行政人員,在可預見的未來,衝擊只會加深不會減緩,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趨勢八︰不分高階低階 就連總經理一職也可以外包
總經理也可以外包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外包逐漸盛行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把總經理外包的案例。據一位國內知名企管顧問公司高階主管透露,有一家高檔名牌業者發現,公司高層人謀不臧,導致經營績效不振,老闆在發現後,把總經理職位給外包了。
這位老闆將總經理職位外包給這家企管公司的一位高層主管,由他介入公司經營重整,當個外包總經理。這位主管足足當了五年的外包總經理,把公司原有的經營階層全部換掉,公司體質變好之後,他再退出。這樣的事,也發生在另一家本土企業身上。
這位人士指出,外包是很好的模式,但是如果一家公司把總經理都外包了,實在有點扭曲外包的原意,他本身並不贊成這種作法。
不過,從他的經驗得知,在外包發展到極致之後,其實任何職務都會被外包,即使總經理也不例外。
█趨勢九︰人員派遣當道 企業不願再「養著」員工
在國內仍處於外包萌芽期的時候,外包的前身——人力派遣,近年來也大幅成長。104人力派遣中心營運長吳麗雪指出,企業運用派遣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去年光是104人力派遣中心就派出一萬五千人次,且已由藍領派遣轉而走向白領派遣,甚至中高階主管也採派遣方式。
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與萬寶華總經理李崇領一致認為,派遣是另一種形式的外包,派遣仍是公司將業務外包,不再養這些人,差別只在於派遣是人員到企業內工作,雖受企業管理,但身分不屬於企業;而外包則是整個業務切出去,不論人員管理或工作都不屬於該企業。
派遣的蓬勃發展也說明了台灣企業主不願長期雇用員工,而只在需要時利用派遣解決,派遣可說是外包的前身。在派遣與外包趨勢下,國內職場其實已經產生革命性變化,在派遣與外包一起發酵的情況下,你的工作被取代機率將會愈來愈高。
《世界是平的》書中描述受到外包影響,美國連專業的會計師都面臨被取代的危機。跨國會計師事務所勤業眾信旗下的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學澄與副總經理萬幼筠,也充滿危機感。
他們一致認為,當世界是平的時候,你必須創造自己更高的附加價值,讓自己有不可取代性。例如會計師不能只懂得報帳,還必須有十八般武藝,像是會做風險控管評估、理財節稅規畫、舞弊查核等,才不會被取代。

飛鷹還是松雞?: 成為老鷹別當鴨子

你知道印度有一則創造世界的故事嗎?根據這個故事,神首先創造了蚌殼,接著是老鷹。人類有權在安逸無味的蚌殼生活和精采刺激的老鷹生活中擇其一。
他們要老鷹生活的優點,卻不願意付出相當的代價。於是他們找了一種符合他們要求的動物--鴨子。
只看表面的話,鴨子和老鷹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牠們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如果你知道從何處切入觀察的話,你很快就會認出鴨子來。兩種動物都會飛。但是老鷹在高空盤旋的同時,鴨子只能緊依在水面生活。
幾個月前,到亞特蘭大飯店住宿。我手上有飯店的訂房及確認證明。我到的時候,飯店已經客滿。接待處的小姐卻告訴我,我的訂房是無效的,因為飯店已經客滿了。說完,她就讓我繼續站著。
我要求我的權利。那位小姐卻說:「飯店客滿了就是客滿了,我也沒辦法變出一個房間給你,嘎嘎嘎……」接下來那位小姐便不再理會我。
「喔,」我心想,「一隻鴨子」。接著我要求見她的上司。她很不高興地說:「他也不會說不同的話。」她一邊說著,一邊正要消失在門後。這門後一定是個鴨子池塘,她一定會跟另一隻鴨子出來。
我請她給我帶隻「老鷹」出來。「一隻什麼?」她想知道我問了什麼。我跟她解釋:「請你帶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來?」
她懂了。後來經理出面,他真的是老鷹。他說道:「我們這裡真的客滿了。一定是我們作業有所疏失,為此我得向您道歉。我會儘快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馬上打電話幫你找個適合的旅館,到這個旅館的交通費理所當然由我們來負責。在找到之前我可以先請您用個晚餐嗎?」
你認得出老鷹嗎?老鷹會做事,鴨子只會嘎嘎嘎。鴨子嘎嘎嘎的內容不外是理由、藉口、沒有意義的話和抱怨。總有一天,鴨子會被解雇。如果公司有問題,他們一定是第一批被開刀的。接著他們會說:「真不公平,我想我的老闆對我有成見。」反之,老鷹會得到支持。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不應該像鴨子般,不做出個成果,只會嘎嘎地叫。我們要避免公司內、部門內及小組內有鴨子的存在。有些人認為我們也可以給鴨子一點動力。但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頂多是一隻有動力的鴨子罷了。
這裡我列出一些鴨子和老鷹的不同之處:
1. 鴨子說:「這我可做不到。」 老鷹會問:「我如何才能做得到?」2. 鴨子是悲觀主義者; 老鷹是樂觀主義者。3. 鴨子們互相敘說負面結果,甚至會為了這事由開個鴨子大會; 老鷹大多報導正面的成果。4. 鴨子不到必要絕不做事,大多是連一次都不做; 老鷹會多飛幾哩。他們付出的比要求的多。5. 鴨子工作緩慢。他們的準則是:「我是來工作的,又不是來逃難的。」 老鷹則是「儘快完成所有的事」。6. 鴨子光是一隻嘴很會說,找藉口不做事更是一流。 老鷹時時學習,努力做事。7. 鴨子很會找藉口; 老鷹會找解決方法。8. 鴨子不敢冒險。 老鷹也會恐懼,但是他們還是去做。老鷹很有勇氣。9. 鴨子從十點工作到下午六點; 老鷹從六點到十點都在工作。10.鴨子在每個機會裡找問題; 老鷹在每個問題裡看見機會。11.鴨子在人背後閒言閒語,他們要這樣做才會覺得快樂; 老鷹只談正面的事,否則就保持沉默。12.鴨子要花很長的時間做決定,做事卻沒有三分鐘的熱度; 老鷹果決行事,因為他對自己很有信心。13.鴨子把精神都擺在問題上,而且只會空談; 老鷹把時間擺在解決方法上,而且會實踐。14.鴨子會記恨; 老鷹懂得寬恕。15.鴨子等人餵,如果飼料不夠,他會大聲叫; 老鷹懂得負責,他只取所需。16.鴨子愛他所擁有的東西; 老鷹設法取得所愛的東西。17.鴨子一有小事就激動得不得了,還以為這樣做很好; 老鷹不會做這種可笑的事。18.鴨子的生活圈只有一個小池塘; 老鷹可以登高峰。19.鴨子責備不如意的事; 老鷹改變不如意的事。
(摘自柏竇.薛佛《誰才是天生贏家》一書)

拒親友借錢 五種方法說"NO!"



碰到親友上門借錢,如果真的不想借,如何說NO,是一門生活大學問,金融界人士歸納五個說NO的方法,哭窮、讓權、裝忙、反問、自嘆,在不傷對方感情情況下,婉拒借錢。
兆豐銀經理李碧齡說,親友之間,彼此的親疏關係,人人心中有數,碰到親友上門借錢,先判斷親疏,再判斷對方借錢用途。
到底對方是一時急用,還是平日消費沒有節制,沒有好好工作,經常手頭很緊。
如果打定主意不借的話,態度要明確,只是,也不要太傷人,不妨讓對方感覺,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自己是有心無力,不妨用五種間接的態度告訴對方。
一、唉聲嘆氣怨自己,投資失利、資金都套在股票上。
台北富邦銀資深經理蔡孟娟說,搭配現在全球股市都在跌,台股也不好,買股票、買基金,都很難賺錢,甚至套牢一缸子,對方應可理解到。
二、反問對方,尋求來借錢者的意見,何處可以借到低利錢,自己也有籌錢的壓力和需求。
三、哭窮,物價一直漲、薪水沒增加,經濟大環境又不好,家庭開支大,孩子剛辦好助學貸款,壓力愈來愈沉重,近日手頭愈來愈緊。
蔡孟娟說,現實生活中,大環境的確如此,很多人的經濟狀況,真的都不好過。
四、家庭經濟大責,推給另一半,例如,將錢財運用事宜大權,推給太座。
五、稱病、稱有事、裝忙,無法久坐,或是家中有人身體有恙,無法長談,大家閒聊兩句,通常,想要借錢的人,一聽到你也缺錢,或是你自己也無法做主,還要另外問先生、太太,或是看你忙碌異常、家中有人身體不適,當下,大概就不好意思再開口了。
倒是,有些時候,親友會上門借錢,大概也是碰到一定的困境,做人也不能太絕情。
李碧齡說,不妨審度自己的能力,多少提供一點協助,例如,對方開口要借十萬、二十萬,不妨打個一折,拿出一萬、二萬。
同時,這筆一旦拿出去,就不要太期待能夠收回。

12個寵壞孩子的錯誤方法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以下是十二個寵壞孩子的原因
1.有求必應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食物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嬤蒡欓r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以下是可以常常提醒自己的幾個問題:
1.我是否經常注意子女讀書情形及生活規律?
2.我是否非常注意子女考試成績好不好?
3.當子女的成績稍有進步時,我是否給他讚美和鼓勵?
4.當子女學業成績退步時,我是否先安慰他一番,然後鼓勵他要加倍努力?
5.我是否常和子女討論末牷A且熱誠的提供意見?
6.我是否鼓勵孩子多學習有益的活動,如:學樂器、樂意答應購買?
7.我是否對子女末狻珨搌漁挭y、文具,樂意答應購買?
8.我是否經常和子女討論他未來的目標?
9.我是否讓子女了解我對他未來的學歷和職業,有較高的期望?
10.我是否經常和學校老師主動連繫?

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經營小故事:
某單位的局長退休,同為副局長的老王和老李均成為接任局長的熱門人選。
老王在該單位工作了二○餘年,可謂經驗豐富;而老李則以有才幹在當地頗有名聲。正當上級主管部門為人選而舉棋不定時,一則有關老王的桃色新聞在當地傳開。不久,許多事實證明,關於老王的桃色新聞純屬捏造,但老李此時早已被上級內定為該單位的局長。
超簡單經營學:「應走不走,反受掣肘;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在商業競爭中,我們有時會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這種情況下,商人就要把企業的未來擺在首位來出招。
心慈手軟、優柔寡斷對企業的決策者來說,往往是最大的心理障礙,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尤其應當避免。否則,就可能招致突如其來的災難。北京心理醫學研究所李粟教授肯定的說:「性格對成功是有影響的,成功的標誌是行為達到預期的目標。為達到你預期的目標,在達到目標之前的過程中,性格是可以左右人對事物的決斷能力的。」
在明知趨勢已轉換,卻因為猶疑而無所作為,對現狀進行消極抵抗,只會帶來更大的損失。當你面臨問題的時候不想著如何解決,而是消極的回避,那麼你的問題勢必越來越大。
沒錯,市場競爭客觀上要求領導者在關鍵時刻要勇於決斷,必要時甚至採取非常手段。當然,果斷不是武斷,決斷不是蠻幹,氣魄也不是剛愎自用。
優柔寡斷的老闆畏畏縮縮,當斷不斷,遇事舉棋不定,毫無主見,缺少魄力。遇有重大事情需要快速做出決策時,往往不知所措,顧慮重重。即使做出了某一決定,卻總是比競爭對手慢半拍,從而失去一個又一個機會。這類老闆就像魚缸中一條沒有主見的小魚,在商場中毫無目的的漫遊,永遠成不了大氣候。
有那麼一句經驗之談:「應走不走,反受掣肘;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是說在事態嚴重時,該走而不走,應當機立斷而不決的,必會招致更大的麻煩與危險。
經典傳奇故事 聖力輪胎與明日輪胎
美國有一個生產輪胎的公司叫聖力公司,想讓它的「聖力」牌輪胎一舉占領東南亞市場。最後,它把眼睛盯到了新加坡。
當時聖力牌輪胎一進入新加坡市場,首先面臨的是由陳嘉庚先生所開設的「明日」牌輪胎的挑戰。但由於陳嘉庚的「明日」牌輪胎生產起步較晚,且當時從資金、技術上都比聖力公司差許多,尤其在生產成本上,「明日」輪胎比「聖力」高近一倍,所以種種因素都致使「明日」公司非常不利,新加坡的輪胎業危在旦夕。
聖力公司在新加坡市場推出的「聖力」牌輪胎,每只只售二○新加坡幣,而且允許零售商延期三個月付款;而當時陳嘉庚先生公司生產的「明日」牌輪胎,每只卻售價五○新加坡幣,其競爭的劣勢顯而易見。況且「聖力」牌輪胎結實、耐久,在歐美市場上都相當有名,而「明日」輪胎別說在國際市場上鮮為人知,就是在新加坡知道的人也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聖力」公司又採取了多種市場行銷手段,其目的就是蠶食掉新加坡的當地工業,最終占據新加坡和整個東南亞的輪胎市場。
在這個緊急關頭,為了「明日」輪胎廠的生存,更為了新加坡本土工業的未來,陳嘉庚先生將世界各地屬於他名下公司的資金都抽調來,誓與「聖力」在新加坡展開一場為了維護本土工業生存的商戰。陳先生不愧為經營高手,他深深知道,單憑個人的力量,與一個世界著名公司進行正面商戰,失敗的可能很高。
因此,他與部下詳細制定了商戰的兩個準備條件。第一,聯合新加坡的商會及行會,進行愛國教育,鼓勵人們使用國產品,抵制外國貨,形成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搞垮「聖力」公司在新加坡的企業形象,從根本上扭轉局面,最終把「聖力」趕出新加坡。
由於陳嘉庚先生的威望,所以抵制美貨的民族統一戰線很快形成。人們都被陳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都表示要支援「明日」公司。
同時,陳先生要求「明日」公司員工加班加點擴大生產量,其中質量好的輪胎打上「明日」商標,仍以五○新加坡幣出售;而質量差的則打上「聖力」的標記,以一○新加坡幣的價格投放市場。
市場訊息回饋非常即時。消費者都認為「明日」的價格雖高,但質量有保證;而「聖力」出售的卻是價低質差的劣貨。況且「聖力」公司的售價忽高忽低,引起了新加坡眾多批發商的疑慮,對價格搖擺不定的「聖力」輪胎不敢進貨。
陳先生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他了解到「聖力」輪胎廠蔑視新加坡地方管理部門,沒有將「聖力」牌輪胎向新加坡的任何商標局註冊,待他們發現「明日」公司仿冒生產「聖力」輪胎時,也就無權提出保護商標的訴訟了。
最後,「聖力」公司不得不咽下自己釀成的苦酒,撤走新加坡分公司,從此再也沒有在亞洲市場上出現過。
陳先生的這種攻占市場的策略是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和借鏡的,這種讓對手背黑鍋的方式,看似違背商業道德,但從保護本土工業的角度說,這個有點「歪」的點子還是值得讚賞的。

債券教父芬克 十八年堅守不貪心法則



他掌管的資產等於二十五個台灣政府總預算 他,是美國最大上市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最近一個月內,他主導與美林資產管理合併,又以天價刷新美國房市交易紀錄,震撼全球。文/林正峰、劉哲綸 紐約曼哈頓區知名義大利餐館San Pietro的靠窗圓桌上,放著一張立牌:「保留給勞倫斯‧芬克先生」。每位餐廳侍者都知道,這是貝萊德集團(BlackRock)總裁兼執行長芬克(Laurence D. Fink)最愛的位子。
這裡,曾經誕生許多華爾街傳奇。其中,今年剛發生一件,芬克與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執行長歐尼爾(Stanley O'Neal),就是在這裡,談成兩家公司的世紀合併案。
貝萊德與美林資產管理(美林證券旗下的資產管理部門)於今年九月二十九日完成合併,資產管理規模加起來超過一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三兆二千億元),這個數字是台灣政府去年總預算規模的二十五倍、是台灣目前外匯存底的三.九倍,也讓貝萊德集團晉身為美國第一大股票上市資產管理公司。
十八天後,十月十七日,貝萊德集團又宣布,與合作夥伴鐵獅門(Tishman),以五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九十二億元),買下占地達八十英畝的紐約曼哈頓區公寓住宅,這筆天價交易刷新美國房市成交紀錄,讓一路「唱衰」美國房市的投資者,為之一驚。
芬克大學念政治,研究所專攻房地產,出社會,卻是在債券市場一舉成名。二十八歲已經是老東家─—第一波士頓銀行的首席債券交易員,並成為公司最年輕的合夥人。因為敢衝、眼光精準,三十四歲自行創業,三十五歲被《華爾街日報》選為「商界明日之星」。
在他的帶領下,貝萊德集團一九九九年股票上市,七年間,股價飆漲十倍(至十月三十日)。十八年前,公司創立時,管理資產規模僅十億美元,如今,已膨脹一千倍。而管理資產規模能快速翻倍,合併美林是關鍵。
克服三大難題,併下美林資產管理
但是,能贏得美林青睞,芬克可是克服了三大難題。
第一難是公司資歷太短,雖然芬克在華爾街享有「債券先生」封號,但貝萊德成立迄今,不過十八年,如何能吞下高齡九十二歲的美林證券資產管理部門。第二難是雙方資產規模接近,貝萊德並無「大魚」優勢,甚至,貝萊德只在美國享有聲譽,不像美林已是跨國性的知名品牌。第三難,是貝萊德擅長的領域在法人客戶與債券投資,美林資產管理強項卻在散戶與股票投資。芬克必須能說服重振美林聲威的傑出經理人歐尼爾,相信他不會搞砸美林客戶的資產。
最後,芬克贏了!勝出關鍵在於芬克為貝萊德建立了嚴格的投資紀律,並透過科技分析創造出一套獨特的風險管理平台。這個平台不僅適用於債券市場,在投資風險更高的股市,更顯重要。但為了學會這一課,芬克花了十年,甚至一度幾乎毀掉他的銀行家生涯。
「過去,我是很狂野的!」將椅子側轉,手靠在椅背上,戴著眼鏡的芬克,放下銀行家的拘謹身段,輕鬆接受訪談,時光彷彿倒轉三十年,讓我們重新看到當年那位衝勁十足的債券交易員。
挑冷門領域,靠房地產抵押債券成名
出生於陽光加州的芬克,不像保守的華爾街銀行家,反而像是橫越原野到西部的淘金客,充滿熱情與開拓的活力。
父親是鞋店老闆,所以芬克從小在與客人應對中,就學到優秀的溝通技巧,研究所畢業後,他接受恩師建議,放棄原本主修的房地產,在一九七六年加入當時華爾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頓銀行,從冷門的房地產抵押債券交易員做起。
回想當年,房地產抵押債券(mortgage)剛誕生,芬克說:「那個時候市場很小!」說罷,還用手指比了比。不過,由於保險公司和銀行不斷找方法,想要減少手中持有的抵押債權,一九八三年,芬克的團隊發明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憑證(CMO),透過證券化分割抵押權,開放給投資人交易。這項新產品當時不僅創造現金流,更締造了一個嶄新而充滿活力的市場。
房地產抵押債券市場,在他的推動下,從無到有,不到三十年,今日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六兆美元,是美國公債市場的一倍半,如今不但為全美最大宗的債券商品,交易標的更從美國、歐洲的抵押債券,一路向亞洲延伸。芬克帶領貝萊德,在此一蓬勃發展的市場,創下年平均獲利增長二一.五%的優異成績。
「他是在幕後推動華爾街的巨輪。」《華爾街日報》記者蘇珊普蓮(Susan Pulliam)如此形容這位充滿創造力的債券教父。
因為貼近市場需求,創造出新產品CMO,將債券的本金與利息拆解後重組,形成更多樣化、流動性更佳的債券商品,剛好契合退休基金經理人的投資需要,芬克的名號跟著在華爾街打開。
嚴控風險,不惜剔除最賺錢的基金
不過,「當你很成功時,小心高風險跟著伴隨而來。」一九八六年春天,剛度完假的芬克,得知他領導的債券部門,在一樁高風險交易中壓大注,結果慘賠一億美元,這次失敗,痛擊一帆風順的芬克,才不過一年前,他領軍的部門,還是銀行裡最賺錢的單位。
敢衝,讓芬克迅速成功,也帶來幾近毀滅性的重創。
但是,懂得不斷檢討失敗的原因,卻讓芬克在跌倒後,能夠重新站起來。「貝萊德集團之所以創立,就是因為那次失敗,刺激我決定用科技研究徹底了解投資風險。」芬克說。
三十四歲,他離開第一波士頓,自行創業。和七位夥伴,加入黑石集團(Blackstone)成立資產管理部門,一九九二年部門改名貝萊德,並與黑石分家。
自行創業後,芬克以失敗為師,開始在公司內嚴格要求貫徹投資紀律與風險管理。他強調,不論債券、股票或其他投資工具,最偉大的投資人,都是最有紀律的人,「譬如巴菲特。」
「你活該賠錢,因為你太貪心,」芬克如此描述那段挫折與經歷,所以現在「我甚至會『開除』最賺錢的基金,因為它不管風險。」
要拒絕唾手可得的利潤,何其難。
但芬克不是開玩笑,他真的貫徹此一信念。貝萊德旗下的組合基金,曾經投資於操作天然氣與能源的亞瑪倫(Amaranth)對沖基金,因為這家公司自稱是年賺一二%的多重策略基金(multi-strategy fund),同時兼顧利潤與風險的平衡。
「親子學」管理法,不要明星員工
但事實上,亞瑪倫平均年度績效卻可高達五○%以上,一般投資人無不喜出望外,甚至加碼,但芬克卻在一年半前,因為「賺太多」,將這家基金從投資組合中剔除。因為「你嘴巴說是多重策略基金,實際上卻是月賺八%的高槓桿能源基金」、「你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芬克解釋將這檔基金除名的原因。
今年九月,亞瑪倫基金突然宣布基金淨值重挫六五%,慘賠近新台幣兩千億元,因而宣告清算解散,華爾街知名券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均遭波及。貝萊德集團卻因為芬克對投資紀律的堅持,毫髮無傷。
芬克直言,他教導員工學習紀律,注重風險管理,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踏踏實實,透過失敗累積的教訓,轉化為管理流程(Process),再透過流程的建立,建立貝萊德的紀律。「賺錢倚靠的就是紀律,不是貪心,」他要求貝萊德的員工面對困難時,「準備好且有紀律(Be Prepared, be disciplined.)」,而且高階主管要以身作則,「就像爸爸如果要小孩不要碰酒,自己卻拿著啤酒喝,怎能服人?」
芬克戲稱,他管公司就是用這套「親子學」,「透過例子不斷repeat、repeat、再repeat,從錯中學,」讓年輕人自己做決定,嘗到失敗的痛苦,「就像教小孩騎腳踏車,剛開始他一定會跌倒,跌幾次後,才能鍛鍊出好的平衡感。」
芬克注重紀律與風險管理的另一根企業文化支柱,來自「分享與團隊合作」,因為團隊合作帶來的多樣性意見,足以趨避個別明星員工下大注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員工自以為是明星,不願分享與合作,「我就炒他魷魚。」芬克毫不遲疑的說。
芬克重視風險管理與團隊合作,不僅贏得美林證券高層的青睞,也得到基層員工的信任,「這次與美林合併,員工滿意度竟然高達九二%,連執行調查的企管顧問公司,都訝異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台灣貝萊德美林資產管理董事長張凌雲說。
從債券市場跨向股市,芬克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他不只懂得管理風險、嚴守投資紀律,創新的功夫同樣一流。「企業要創新,就得不斷給年輕人機會!」就像這回的曼哈頓天價交易,他就是善用年輕人創意,搭配自己的人脈和經驗,成就一筆震撼市場的交易。

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 是福?是禍?



文/楊艾俐
外資大舉進駐台灣有線電視,東森、中嘉、台灣寬頻等台灣主要的有線電視系統,都在短短半年內被私募股權為主的外資高價買走。
外資掌控電視後,他們能提升台灣電視產業水準,或是賺錢就走人?對四百六十五萬電視收視戶而言,他們是福,是禍?
開會時,有美國旗,澳洲旗,有韓國旗,只剩下兩面台灣旗,」台基網董事長簡森垣說,「我跟蔡明忠講,誰最後離開的,要記得把國旗帶走。」
短短半年間,台灣五家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有三家(東森、中嘉,加上早就已是外資的台灣寬頻)大股東已經轉手,都為外資擁有,台灣只剩下富邦集團旗下的富洋媒體,和以中部為基地的台灣基礎國際網路集團,是本國資本擁有。「我還在這裡,沒有被賣掉,」簡森垣最近逢人就說。
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對你是福,是禍?他們能提升電視產業水準,或是只要賺錢就走人?四百六十五萬電視收視戶不得不關心。而外資入主台灣電視,更具備雙重意義,一是台灣媒體主導權,另一是此次入主的外資,為私募基金,他們在台灣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對台灣未來經濟興榮有決定性影響。
從過去卡萊爾私募基金掌控的台灣寬頻(大部份客戶在台中和桃園)來看,七年來,台灣寬頻收購很多大系統台,予以整合,集中管理,加強客戶服務,投資雙向設備。
由於營收增加,成本降低,因此台灣寬頻獲利大幅上升,毛利達四五%。私募基金通常在五、六年內會賣給下一家私募基金或銀行,如新近接手的澳洲麥格里銀行。
「他們對財務槓桿運用,遠比對發展產業有興趣,」交大教授毛治國說。
文化主體權操在外國人手中
外資入主,雖然短期間不會對頻道(電視台)有太大改變,但是這種轉換使文化主體權操在外國人手上,「你總是覺得不安,」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說。
有線電視正面臨轉折點。新成立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正全力推動數位化,想要藉明年的換執照,成為推動各家成為數位化先鋒的條件。
股權轉變,這項政策將加速進行,或停滯不前?此外四百六十五萬收視戶又可能有什麼得失?都值得關切。
翁秀琪做過研究,很多國家對外資入主電視都有嚴格規定,其中最嚴格的是韓國。有線電視傳輸平台業者不得接受外國人或外資之投資或捐助,營運平台業者之外資不得超過總額的四九%,四九%的規定,是希望傳播產業經營權仍然操在國人手中。
而收購有線電視的外資又不是普通外資,而是近年來到處尋找獵物的私募基金,他們利用大量貸款,買下標的,增加營收,降低成本,五、六年內就賣給另一家基金。「我們不是懷疑外資,」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說,「這些外資的屬性如何,國人應該有更多的認識。」
前一天才剛完成與韓國安博凱簽約的中嘉網路執行長張安平,穿著白襯衫,神色自若地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表示,這只是第一階段,中嘉經營團隊不會變,仍然會秉持服務顧客理念,往全面電視數位化邁進。「這是私人企業股東轉讓行為,大家不應用有色眼鏡來看,」他說,「台灣沒有資格談外資、內資。」
沒有願景,只想獲利
但是這批外資進來台灣的多半為私募基金。這批達五兆美元(相當於台灣十四年的國民生產毛額)的資金在全球流竄,找好標的,重整,做某些投資,過程中不斷找下一個買主,「像進入加護病房,救活一個人後,再想法賣出,」交大教授毛治國說,「他們對產業沒有願景,也無心提升。」
針對轉手事宜,「只不過由本國財團,交給了國外財團,」一位關心電訊業發展的人士說。
私募基金收購有線電視,在台灣產業,只是個起點。他們造訪財政部長何志欽,對台灣基礎建設橋樑、高速公路、機場都有興趣,因為台灣預算赤字高漲,加上隱藏性債務高達十四兆,將近台灣一年的國民生產毛額。
連台灣傲視全球的半導體都是他們覬覦的標的,一位投資銀行家說,例如聯華半導體股價低迷,但是競爭力強,公司體質好,又不斷有現金流量,是最好的投資標的,但是「他們沒有願景,也沒有心經營產業,只想獲利了結,」一位關心台灣產業的人指出,「他們不會對產業有多大貢獻。」
私募基金更以高財務槓桿獲利,例如買有線電視雖然售價四百億,他們往往準備四十億左右本金即可,未來出售,漲幅一倍,成為八百億,本金只有四十億,等於獲利十倍。
不到十人,決定你我收視
私募基金來投資,做得合理合法。例如有線電視,外資上限可達資本額的六○%,但是六○%就足以掌控經營權。未來決定你我收視內容的關鍵人,將是美國人、澳洲人和韓國人了。「傳播業,雖然是產業,但是各國文化的一環,」翁秀琪說,「很多國家都會立法,積極加以保護。」
而目前我國有線電視,處於寡頭壟斷,五大電視系統主持人,加上媒體代理商,如年代網際董事長練台生主導的嘉訊,代理境外頻道的永鑫等,「不到十人,決定有線電視生態,」一位傳播界人士表示。
現在這十人中,其中外資人士都與卡萊爾有關,也都彼此相交甚深。
台灣寬頻執行長戴大偉是卡萊爾所聘請之最高經營者,負責東森媒體科技的唐子明(Gregory M. Zeluck)更是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為卡萊爾尋求有線電視標的。而日前買中嘉六○%股份的安博凱負責人金秉奏(Michael Kim)也是出身卡萊爾。三個人就對我國電視系統具絕對關鍵影響力。「他們好像是好康來相報,每個人都來吃一口,」一位文化界人士指出。但是目前外資進入,已是既成事實。很多專家也表示,現在重要的是外來資金如何履行承諾。例如明年各系統台就達換執照的時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必須施展鐵腕,應該以電視數位化成果,評鑑是否換發新執照,無條件發執照,等於一味自由化,「自由化不是什麼都不管,」一位傳播界人士表示,「連自由派大師傅利曼都承認他錯了。」
台灣已成為數位沙漠
世界各國都在致力電視數位化,我國已落後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以前還領先,現在已成為數位沙漠,」台灣寬頻執行長戴大偉抽著萬寶路香菸說。
根據圈內人估計,台灣寬頻此次轉手,戴大偉就獨得三千萬美元的獎金,相當於十億台幣。儘管如此,戴大偉形容在台灣的七年,是最痛苦的七年,因為政府管制太多,讓他不能一展所長。戴大偉一直希望引進兒童互動節目,例如兒童想要看長頸鹿,按一下就可以看到長頸鹿,要看長頸鹿誕生,就再按一下誕生,就可以看。深具教育意義。
問題癥結,是過去政府對有線電視總是管制,而且管制政策不一,「我做十五年電視,就換了十五個新聞局長,」已居媒體霸主的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說。
出脫東森系統後,王令麟將專心從事內容產業,與大陸合作拍電視劇,推廣東森在世界一百一十三個國家的電視網,要在華人世界,爭一席之地。「內容是王,」王令麟搖著手上的念珠說,「電視節目給一個人看和給一百萬個人看,花一樣錢。要愈多人看愈好。」
管理政策不一,更常導致業者投資浪費。張安平六年前就引進星空傳媒(STAR)電視事業,在基隆耗資六億建立數位電視用的頭端設備,但因為設備已老舊,最新機上盒,功能更強的,也已經出來,「已經白白投資了,」張安平做了個「吻別」六億元的動作。
對新成立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現今有線電視系統業認為比以前新聞局進步很多,至少在跟業者溝通時,有誠意,他們聽得進去。
現在業者和官員最大爭執點,是費率和機上盒(收看電視所需要)是否免費贈送。
這兩樣看似小事,但是台灣寬頻、東森、中嘉都有六十萬到一百二十萬收視戶,每個機上盒兩千元左右,一家就得最多投資二十多億元,而政府基於保護消費者,不願意隨意加價,尤其有線電視費率操在地方政府手上,常常為了選舉討好選民,六年來,有線電視費率都維持在六百元,有的縣市甚至降到五百元,「汽油、吃的、用的什麼都漲,只有看電視沒有漲,」張安平說。
目前,有線電視每個業者獲利率都在三○%以上,負擔這筆開銷應該不成問題。現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和業者已經達成協議,未來將採分級付費制,使得業者投資數位化,有回收的空間。「政府有的要管,有的不必管,」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陳繼業說,「就像侏儸紀公園,生命都會找到生存的方法。」
「關電視機,不是辦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劉幼琍說,「它應該是資訊社會的利器。」是否能成為利器,就看政府的果斷和業者的願景了。

嫻熟語言溝通



向日本流通業大師鈴木敏文學習用適當語言及方式,對上、下、內、外做有效溝通。
文/《經理人月刊》10月號
窗外的小雨、梅樹上的麻雀——當7&i集團(Seven & i Holdings)CEO鈴木敏文(Toshifumi Suzuki)還是小學生時,即使在家中已經將課文唸過幾次,但隔天被老師點名朗讀時,仍然當場腦中一片空白、無法流利朗讀。
他希望自己一定要改善這個缺點,於是,上國中之後,鈴木敏文參加辯論社團,到了區域的辯論大會,他站在講台上,卻沒有辦法將眼光投向觀眾席,於是一邊說、一邊將眼光轉向窗外的景色——「窗外的小雨」「梅樹上的麻雀」,是他對於那場辯論賽的唯一印象。結果,他得到了第三名。
評審的講評是,邏輯合理、咬字也清楚,唯一的問題就是,眼神飄向窗外,沒有看著觀眾。
現在,鈴木敏文必須每個星期,在1500位來自日本全國各地7-Eleven店舖指導員(OFC,operation field counselor)面前,對他們說明自己的想法與期望。從1973年創業、1974年在東京開設第一家店、2003年8月突破一萬家店的重要發展歷程,鈴木敏文出現在這場指導員會議的次數已經超過1400次。即便在視訊會議使用頻繁的現在,日本7-Eleven仍然每年花費70億日圓的會議成本,每周在東京總公司舉行一次指導員會議。
正因為面對面的關係,讓他與幹部、店舖指導員都能充分溝通,鈴木敏文也能藉此機會,以語言的溝通展開對話,同時也對員工進行「商品齊全、鮮度管理、清潔維護、親切服務」4大基本原則的再教育。
究竟鈴木敏文如何克服害羞,發揮語言溝通能力?
溝通力1:別說自己不懂的事情
鈴木敏文在演講之前,並不會準備任何講稿,反而是將腦子回歸到一片白紙的狀態,將自己經常思考的事情,用簡單的話語傳達給別人。
鈴木敏文的兒子鈴木康弘(Yasuhiro Suzuki)從富士通(Fujitsu)工程師辭職之後,1999年創立7&Y網路書店,是日本首創「網路訂書,超商取書」商業模式的第一人。鈴木康弘表示,自己在客戶面前說明製品時很容易緊張,他問經常在人前發表演講的父親,如何能克服,鈴木敏文只說了一句話:「很簡單,別說自己不懂的事情,就不會緊張了。」
鈴木康弘回想去聽父親鈴木敏文的演說時,發現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艱深的話語。不用自己不懂的話語,也就是說,從自己口中說出的話必定是自己熟悉或是深思熟慮過的事情,絕對不會是向別人借來、連自己也不太了解的詞彙。如果內容是向別人借來的艱澀用語,往往導致容易緊張。
從此之後,鈴木康弘只說自己懂的、思考過的事情,雖然用語簡單,但是不再緊張,也能和別人充分溝通,終於跨越創業初期的困難。
溝通力2:使用能引起關心與共鳴的例子
語言溝通時,使用平易近人的例子說明,往往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例如,一般人以為,在消費不景氣的時期,「衝動型購買」的情形會減少,但是,鈴木敏文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衝動型購買」其實不受景氣左右。
每天,家庭主婦都為了晚餐的菜單而煩惱,像是周末假日在家裡,太太都會問說:「今晚想要吃什麼?」
鈴木敏文說:「都可以……。」
結果,太太罵他:「什麼都可以,才是最麻煩的。」
後來,在沒有決定晚餐菜單的情形之下,去超市採購食材的結果,其中只有三成的商品是目的型購買,其他七成商品全都是衝動型購買。
鈴木敏文將這些平易近人、能夠引起關心與共鳴的例子比喻為讓人耳朵不禁會豎起來的「釣鉤」。為了說出平易近人的例子,平常他會注意別人的談話,在車上也會將收音機打開,無意識當中,也會被別人談話或是廣播節目的內容吸引,挑起自己關心與共鳴的「釣鉤」,做為往後溝通時的素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引起關心的「釣鉤」,往往能夠在語言溝通中讓聽眾產生共鳴,進而認同。
溝通力3:善用數字的力量
猜猜看,同樣是賣魚,一個陳列20條的攤位,另一個陳列100條的攤位,哪一個會比較快賣完?
鈴木敏文表示,談話中善用數字的力量,能增加對聽眾的親和力,例如前述的「衝動型購買」,如果以陳列方式切題,結論是,大量陳列、拉廣商品與顧客接觸面的,就能夠刺激「衝動型購買」。
如果一段話僅是講到這裡,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感受。
因此,借用20條魚與100條魚的數字為例,說明「衝動型購買」,較能有親和力。
陳列100條魚的攤位,會因為挑起「一定很多人買,所以自己也要買一條來吃吃看」的心理因素,如此一來,100條魚的攤位會比20條魚的攤位先賣光。
人們都有信奉數字的偏好,不過,鈴木敏文強調,以數字說明時,要注意拿捏分寸,過與不及都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溝通力4:換個說法會更容易溝通
我們常常聽到「為了顧客」這句話,為了顧客真的是對的嗎?又如,在升遷上力求「實力主義」,但是實力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鈴木敏文禁止員工說「為了顧客」,就像是父母常常說「為了孩子」一樣,鈴木敏文改以「站在顧客的立場」的說法代替「為了顧客」,「實力主義」改說成「公平的人事制度」。這樣一來,大家都能夠了解,而不只是玩弄大家聽不懂的辭彙。
也就是說,聽起來像是標語的辭彙,只會讓人摸不清楚,常常思考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將專業用語換個淺顯易懂的說法,這樣才是真正的溝通。
溝通力5:避免自我陶醉
對方說得興高采烈、口沫橫飛,但是,內容卻一點也引不起你的興趣。如果換個角度,如果你是說話的人,應如何避免這種情形發生?
觀察對方的反應,是提高語言溝通的訣竅之一。舉個例子,從台北到高雄有台鐵、客運、飛機還有高鐵4種方法,懂得觀察對方反應的人,會先簡單敘述4種方式的時間與費用。如果對方對於其中一種方法有興趣的話,再針對該種方法的相關資訊深入說明。
相反的,如果是「自我陶醉型」的人,就一股腦兒的把所有資訊一五一十詳細的介紹,也不管對方的反應。或是有另一種自我陶醉的人,總是偏離正題,強調「我認識你們公司的○○○」「我跟你們經理很熟」之類的話語。

犯錯的藝術



很多成功的投資者在成功之前都失敗過多次。成功者知道,成功是一位貧乏的教師,知識只有在犯錯中才能學到。 ──羅勃特‧清崎 《富爸爸有錢有理》p102
太多的人以優秀的分數畢業,而情感上卻並沒有準備好去冒險,尤其是財務風險。這麼多的老師並不富有,原因就是他們在「懲罰犯錯誤的人的環境」中工作,而且他們自己通常是情感上害怕犯錯誤的人。相反地,想要獲得財務自由,我們就需要學習如何犯錯誤和駕馭風險。 ──羅勃特‧清崎 《富爸爸有錢有理》p205
我真實的父親來自學術界,那個世界裡,錯誤被視為是不好的,同時被期待避免犯錯。我的富爸爸來自街頭,對他來說,錯誤代表學習新事務和過去沒學過的知識的機會。──羅勃特‧清崎《犯錯的魔術》
現金流遊戲──提供了一個模擬犯錯的場域
修正錯誤是追求成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課,錯誤與正確不會有全然的比例,例如,全錯或全對,所謂的成功,其實只是正確的比例高過錯誤的比例,所以,修正錯誤具有很正面的價值,也就是增加正確的比例。不過,錯誤卻並非只有負面的意義,反向思考,錯誤還有很多正面的功能,值得探討。
首先,我們來看,羅勃特‧清崎提供了一個模擬犯錯的場域──現金流遊戲。因為,現金流遊戲的內容以非常周延的模式與架構模擬了真實世界的投資市場與投資環境,但是,畢竟只是模擬,不是真實世界,所以提供了一個可以練習任意操作的場域。
一般來說,持正面思考的方向會是,利用現金流遊戲模擬練習做正確的財務操作,也就是如何迅速地獲得最大的利益。羅勃特‧清崎卻反向地提出了相對更具啟發性的思考空間──利用現金流遊戲去故意犯錯,用以模擬財務操作上可能犯的錯誤將會衍生什麼樣的後果,作為現實世界中進行投資活動時的警惕。
舉例來說,選擇做比例較高的財務槓桿的投資,在高額負債的情況下,觀察現金流的模式,如此,走向破產的機會很大,那麼,就可以體會破產的局面為何?買入的投資標的物,如果沒有產生非工資收入(錢賺錢)的價值,就有可能形成無法彌補的債務,而債務的累積也就是邁向破產的旅程。
這些在現實生活中看來非常可怕的命運,在現金流遊戲中卻是一次有意義的學習機會。這也是遊戲可以提供相當多元面向的教育功能。
索羅斯比別人早三十秒發現錯誤,就有可能搶先一步修正錯誤,或者贏得先機
面對錯誤其實是有層次差別的。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也有他對於錯誤獨到的見解。在索羅斯自傳式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書中,說明他對錯誤的看法與態度是主要的內容之一。書中陳述,索羅斯的人生哲學受到哲學家卡爾波伯(Karl Popper)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波伯的《開放社會與其敵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那本書。
重要的是,索羅斯自己在投資事業上所信奉的原則,與他對於錯誤的基本看法有很密切的關係。他說,他每天的工作很單純,就是在檢視錯誤而已,因為,他相信沒有人不會犯錯。不論他是找到自己的錯誤或是找到別人的錯誤,只要是他先發現錯誤的,他就可以搶得修正錯誤的先機,然後,取得贏得先機的機會。這種面對錯誤的境界又要更高了,因為,索羅斯甚至是從尋找錯誤中獲利。
我們可以想像,只要索羅斯比別人早三十秒發現錯誤,就有可能搶先一步修正錯誤,或者贏得先機。這三十秒之間盈虧的金額都可能是天文數字。這樣面對錯誤的態度其實有很深遠的影響,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不會自得意滿而狂妄自大,也就是比較不會得意忘形,反而比較會以兢兢業業的態度處理日常的事務。
從多元角度來了解犯錯的價值,對於台灣社會,以聯考制度為主要升學途徑所培養的思維模式──尋求標準答案,我想,可以產生頗大的衝擊。因為,性格與思想成熟的人一定清楚,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依據不同的價值觀與經驗值,經常會有截然不同的應對進退之道。
當然會有許多不同的結果,而每個人對於結果承擔的能力或詮釋也會有很多的不同,那麼,將會有更多不同的對或錯的認定產生。
認識犯錯的藝術,很大的意義在於讓對錯認定的歧異可以有自我體諒的空間,讓自己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可以快樂地持續下去。

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文/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給糖哲學!



有一間成立多年,向來營運業績很好的公司,今年的盈餘竟大幅滑落。但公司老闆明白這絕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拚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其至可說,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得比以前更賣力。
然而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老闆心頭的負擔,因為馬上要過年了,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不過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只能給一個月的獎金。
老闆憂心地對總經理說:「若讓多年來已被慣壞的員工知道,真不知士氣會怎麼滑落!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加兩個月,恐怕飛機票、新家具都訂好了,只等拿獎金就出去度假或付帳單呢?」
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
老闆聽這麼一說,突然觸動靈機:「對了!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到店裏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顆顆往回扣。而那個可愛的店員,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顆往上加。說實在話,最後拿到的糖沒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出小道消息:「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尾牙的雞頭,只怕一桌一隻都不夠。」
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
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面殺起。」
上面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從我開刀!」
但是過了幾天,總經理又做了宣布:「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同在一條船,再怎麼危險,也絕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只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
聽說不裁員,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塊大石頭,那不致捲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做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時艱。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緊急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面面相覷,心裡都有點七上八下:「難道又變了卦?」
是變了卦!沒幾分鐘,主管紛紛衝進自己的單位,興奮地高喊著:「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就會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
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連坐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了地皮的震動。
人的感受就是這樣微妙!與其因有著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還不如用最壞的打算,引來意外的欣喜。

三大抒壓快樂療法 30世代太倦怠!



每三個台灣上班族,就有一個人出現工作倦怠感。
這個數字是台北市上班族協會調查發現的,而上班族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工作未來的不確定或無力感」。另外,根據安麗日用品今年2月進行的一項「台灣生活樣貌調查」也發現,在20~59歲人口當中,有近七成的民眾缺乏工作成就感,還有五成的人想要換工作,但其中有八成的人覺得自己壓根沒有機會換工作,更有四成的人連嘗試改變的勇氣都提不起來。
工作,已經是台灣民眾的生活重心之一,但工作上的挫折感與缺乏就感,卻幾乎天天讓人鬱鬱寡歡。這不能只用「中年危機」四個字簡單解釋,事實上,即便是剛剛進入職場的 30世代,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心態困境,亟待尋求解決之道。
重拾快樂的三種方法
當然,找出自己倦怠的根源並不容易,但仍有許多實質的方式可以創造快樂與活力。音樂創作人李欣芸便靠著芳香療法獲取創作靈感,在同是強調想像力的音樂與香氣中,她以薰香的方式幫助自己轉換不同的心情,取得工作的平衡。
多年來提倡飲食療法的孫安迪,也強調攝取各種減壓食物的重要性,他建議30世代最好盡量少接觸電磁波,因為接觸過多電磁波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所以,每天手機講話不超過半小時,不要太靠近電視,另外微波爐、電腦關掉後,也要記得將插頭拔掉。
此外,最容易讓自己感覺愉快的元素,不外乎是藝術的表達了。藉由肢體、歌唱的表現,每個人在藝術當中認識自己,「你真正去接受自己喜歡的音樂,然後從你喜歡的東西中得到快樂。」音療師林歆敏說,所以,認識自己何嘗不是撇開倦怠的開始。
.飲食療法-減低倦怠感,增加抗壓力
壓力久了,免疫力會變差,自律免疫也都會跟著差,失調器官發生病變,身心疾病就一一出籠。為了減低倦怠感,增加抗壓力,台大醫學院免疫學博士孫安迪建議,不妨多攝取下列食物:
多補充優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若攝取不夠,抗壓力便不夠,免疫能力也會跟著下降,而優質蛋白質在蛋、豆類、牛奶、海藻、牛肉、黃豆等食物中較為豐富,上班族每一公斤體重約需攝取1.0~1.5克的蛋白質,但若一下子攝取太多,則可補充大量蔬菜水果。
補充適量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 現在的食物中普遍缺乏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有助於腦袋細胞活性,其中B1、B2、B6更是輔助脢。而一般人總以為水果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但其實蔬菜種類較多,所以維生素C最好是從蔬菜中獲取,也因此,十份食物當中,蔬果便要占到五份。
需補充重要礦物質。 如鈣、鎂、鋅、鐵等,其中存在於豆類與海鮮類食物中的鋅,有助於增加免疫力。另外,氨基酸中重要的色氨酸會影響情緒、睡眠,如果感到情緒不佳,不妨可攝取螃蟹、豆腐皮、肉鬆、南瓜子、西瓜子、黑芝麻、葵花子、香蕉、牛奶、蛋等等。
.芳香療法-快速解除精神危機
肯園資深芳療師黃立文建議,30世代在工作時若有下列幾種狀況時,不妨使用精油快速解除危機感。
晚上睡不好,早上不想起來時。 早上起不來其實就是一種逃避,這時候就可以用黑雲杉加芫荽,或是松科類的植物精油,在前一天晚上泡澡。芫荽是一種很適合上班族的泡澡精油,可以舒緩你的生理或心理壓力,為你加油打氣。
早上上班前無精打采時。 選擇可打開觸角、讓你耳聰目明的精油,如鼠尾草、牛膝草等。當你覺得上班前沒有生氣時,可以點一滴在眉心間,一天就會感覺世界的聲音變多、色彩也變多。
上班上到一半突然懶散時。 可使用肉桂或百里香等精油,這些精油的味道就像是打了你屁股一下,有爆炸性的感覺,但它不適合直接塗在眉心中,反倒是應該塗在手腕、脖子後、腰椎兩側。但如果感覺鬱鬱寡歡時,也可以用花香類的精油。
開會完很生氣難過時。 可以用一些讓自己冷靜下來的精油,如松科類的道格拉斯杉。這款精油不至於讓情緒太低沈,也不會讓你太過莽撞,不會在第一時間衝到老闆辦公室裡。
不願意承認自己處在工作倦怠時。 承認是康復的開始,這時候可以使用自我解嘲類的精油,如山雞椒或小茴香,這些精油可以讓人產生動力,當你陷溺在某個狀況時,會有出離的感覺。
.音樂療法-好聽,就能舒緩身心
不管是音樂、美術、戲劇還是舞蹈,都能緩解一個人的情緒,找到自我的定位。在《莫札特效應》一書中提及,音樂可以緩和腦波的波動,也可以影響呼吸與心跳,達到放鬆的作用,但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音療師林歆敏認為,不管是怎樣的音樂,只要你覺得好聽,都可以有舒緩身心的效果。
林歆敏說,音樂其實是很主觀的,每個人開給自己的處方籤也都不同,對某人來說,古典音樂可能很好,但對聽不懂的人來說,不見得就是音樂良方了。以她自己為例,她在上班前會聽比較搖滾的音樂,而下了班,她就找輕鬆舒緩的音樂來聽。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主管洪進麗也表示,現代人人手一個隨身聽,過馬路時候聽、做事的時候也聽,但如果真想從音樂中得到放鬆效果,專注才是必要的。因此,她建議30世代若要從音樂中得到紓壓效果,不妨可以:
擷取屬於自己的音樂。 音樂隨手可得,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才能從聆聽中得到放鬆。所以,常常觀察自己在哼什麼歌、聽什麼音樂、常會轉到的音樂電台,為自己找到自己的音樂良方。
選擇一個可以放鬆的場所,專注聽音樂。 此時還要告訴自己現在是放鬆的時候,再倒杯茶,來上一曲自己喜歡的歌曲,就可以減壓。
創作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 其實每個人都有此時此刻想要哼唱的歌,有時不妨自己自編自唱,隨便唱個音調或歌詞,不用在意樂理,讓自己輕鬆一下。

勉強別人 理所當然


勉強別人 理所當然

一個部門主管向我抱怨:何先生,你不知道這件事多難執行,所有的部門都持觀望態度,因為會影響他們現有的工作,我無權命令他們,也不想勉強他們,公司可否暫停或中止這項計畫!
他的抱怨早在我意料之中,因為他負責的這項工作確實困難,許多單位需要因而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再加上原有工作已很煩憂,所有的人都期待能放棄這項工作。但基於許多原因,公司不能放棄。
我告訴這位主管:你是無權命令他們,但你推行的是公司的政策,理論上他們不樂意配合,可也不至於嚴詞拒絕。你要用各種方法,勉強他們一起配合,可是如果你不想「勉強」別人,那這件事肯定辦不成!
「勉強別人做事」,這可是我這輩子花了最多時間學習的事。
年輕的時候,最討厭別人逼迫我做什麼事,總覺得所有的事都應該「自動自發」才完美。
因此長大後開始工作,我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討厭去勉強別人,盡可能不去勉強別人,也因而面臨了很長一段時間,一事無成,什麼事也做不了,讓別人覺得一點能力也沒有的尷尬狀況!
我慢慢發覺,幾乎沒有一件事是別人樂意去幫你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不斷的催促、不斷的說服、不斷的溝通、不斷的哀求之下,完成某一件事。
譬如:老師「勉強」學生讀書;父母「勉強」兒女用功;小孩「勉強」爸媽給零用錢;主管「勉強」部屬完成工作;業務員「勉強」客戶下單;政府「勉強」人民繳稅……。
我驚覺,這是一個無處不「勉強」的世界,我更驚覺,人生的真相就是「勉強別人」,而成功的人,就是很會「勉強」別人的人,能力則是用勉強別人來衡量,不會勉強別人的人,就是沒有能力的人。
「勉強」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
最粗魯而直接的勉強叫命令;文雅、含蓄的勉強叫溝通;用道理去勉強叫說服;詭詐的勉強,叫欺騙;用好處去勉強叫引誘;炫惑的勉強叫廣告;不斷的勉強,叫鍥而不捨。
勉強是一切事物的原動力,任何工作、任何任務,都需要不斷的勉強自己、勉強別人,才能夠完成!
勉強自己的難度,尤勝於勉強別人。就像年輕時的我一般,我視勉強別人為罪惡,因此不勉強別人有理,勉強自己那就更違背原則,為何不讓自己快樂點,何需自我勉強?
我終於認清真相,勉強原來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因勉強而成長,營業人員因勉強而成就業績,工作者因勉強而績效非凡,主管因能勉強別人,而完成困難的任務,老闆因能勉強所有的人,而獲利賺錢。
勉強伴隨著困難而來,因困難,故需勉強,不願勉強別人,其實是無能力勉強的託辭,學會勉強別人,是工作者認清事實,學習成長的開始。

不修煉,豈能突圍而出



這年頭,男女比例越來越大,男人越來越多。人人都想與眾不同,各個都想鶴立雞群。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被淹沒在一片帥哥猛男中,動動腦筋。
如果你天生擁有比姚明只差一點的個頭,天生擁有與元斌不相上下的英俊帥氣,后天又鍛煉出阿諾一半多的結實肌肉,那你大可以立馬翻過這頁報紙,受上天寵愛恩賜的你可以不必參與本次的討論話題。如果你沒有那麼幸運,那麼趕緊看看下面的支招,努力修煉,有一天你肯定能夠突圍而出。
1.先了解男性再了解女性美國最著名的心理自助專家格雷說,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男女要互相理解不是一般的不易。於是,大多數男人都以為要“釣上”一個女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去了解她。其實不然,這樣做等於本末倒置。男人要做的應該是先了解男人,只有了解了男人的普遍性,才能培養你自己的特殊性,讓你擁有別的男人沒有的優點。只有當你自己也變得與眾不同了,你才能很好地應付與眾不同的女人。接下來,你才有資格去研究女性心理。99%的男性都將這兩者之間的順序顛倒了,將它們擺正再試一試,你將會發現在情場上自己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萬眾矚目無往不利。
2.快樂單身漢才吸引女人有些男人找女朋友的目的純粹就是為了擺脫平淡苦悶的單身生活,於是他們並沒有仔細考慮就為自己找了個生活中的伴,他們緊緊地抓住這個女人不放,為了不讓她離開以免自己又回歸孤獨的單身生活,他們甚至放棄了自己的主動權對女人唯唯諾諾,其實,他們不知,這樣他們也是在漸漸磨滅自己的吸引力,沒有了個性的男人怎麼會有人愛。因此,這樣的男人即使有了女朋友也不一定會生活得快樂。
前車之鑒一定要謹記,男人最好先建築自己快樂的單身生活,充實的生活會讓你看起來格外健康陽光,充實的生活還會像個磁鐵那樣吸引女人參與進來。可以說,你的單身生活越豐富越充實,你可能就會找到越“高質量”的女人。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不是嗎?
3.讓自信真正從內心散發在如今這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會把“自信”作為性格之一寫上履曆表,其實不然,很大一部分人是打腫臉充胖子,在大多數男人內心深處,他們並不那麼自信。特別是在自己喜歡的漂亮女人面前,而這種不自信又會不知不覺表現出來,於是他們在女人面前,擠眉弄眼想做出最有魅力的表情、絞盡腦汁想說出最有內涵的言語。但要知道,女人天生在這方面直覺敏銳,哪怕在一米以外,她們也能嗅出這種不自信和做作。而女人像渴望天然鉆石一樣渴望真正自信的男人,她們認為自信的男人在漂亮女人面前敢談笑風生;自信的男人在老板面前也輕松自如;自信的男人在朋友之間是一呼百應;自信的男人在任何場合都保持穩如泰山的氣派……
所以,放棄這些臨時抱佛腳的別扭努力,唯一的辦法是在平日就培養信心。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至少寫出3條你確實擁有的魅力和優點,每天都看上幾眼默記於心,要讓自己打心底里覺得自己也是個優秀的男人,站在一打男人中間,就算無法做到鶴立雞群,但獨特的魅力也至少不會讓你被淹沒得無影無蹤。做到這點,你就會像磁鐵一樣吸引漂亮的女人了。
4.費力藏拙就像蹩腳化妝男人藏拙就像女人化妝一樣,只有專業高手才能真正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比如說,以前化妝潮流都追從西方手法,臉色不白就刷上厚重粉底、唇色不紅就抹上濃艷唇膏、眼神不亮涂上七彩眼影,這樣煞費苦心的“調色板”臉其實並不討男人的喜歡,而現在潮流已經改成偏韓日的“減法”妝容,並不要完全遮蓋缺點,而是更突出優點,自然淡雅的妝容讓男人們以為面前的女人絕對是天生麗質呢。
所以,男人們不要費力藏拙,與其辛苦地拼命掩蓋還不如大方地自我解嘲,正視自己的缺點直到自己真正接納。
不論你是個子矮樣子丑還是頭頂禿,你大可以如此自嘲一番:“你是這樣的文靜恬美、不喜歡吵架,而我因為海拔太低(或不帥或禿頭),只好聲壯人膽,講話總是急吼吼的。所以總會和你拌嘴,也總能‘贏’你。真是沒辦法。”如果你敢於拿自己開玩笑,這份坦白直率只會增添為你男性魅力。
5.及時行樂擁有神祕吸引力有這樣一部分男人存在:不斷追求新的刺激每天生活都像是一場新的冒險;盡情享受生活中的每個小插曲好像明天的太陽不會昇起;女人們一如既往地為了吸引他的注意而爭得頭破血流。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讓他顯得格外迷人,他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格外讓人羡慕。想變成這種充滿魅力的男人嗎?不如用“死”來點燃生活的激情吧,鼓足勇氣放開對死亡的恐懼,想象明天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就會格外珍惜今天的生活。賣力地工作,努力地享受,再找一個同樣瀟洒對生活充滿激情的女人來分享,這份瀟洒更是增添你的魅力。
6.多吃白眼才能“釣”到女人在喜歡的女人面前,你很想和她搭訕,但是你又害怕自己的莽撞打擾了她或者嚇到她,再三思量的結果是錯失良機。搭訕時遭女人白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然女人怎麼體現矜持和高貴,你總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戰而敗吧。怎麼辦呢?找個榜樣學學。在朋友中挑個特別敢和女人搭訕的,偷偷觀察他幾次。模仿是創新之母,跟著學做幾次,慢慢地你也能在一群優游不斷的男士面前挺身而出。知道麼,許多女人很欣賞男人純朴的“大膽”。
7.敢於將自己的女人放出去大部分男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女朋友在自己面前興奮地說:“我太高興了!這個週末我要和朋友去聽演唱會!”或者是去露營,總之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動。此時,不少男人都產生“被遺忘”的感覺,甚至是妒忌和悲傷,“那些都是什麼朋友啊,比我還重要?”
人真是矛盾,男人們總是抱怨女人像八爪魚一樣纏身讓他們喘不過氣,如今,女人自己找樂子又感覺“若有所失”。難道這不值得高興嗎,女人們難得有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就難得放你出去和“狐朋狗友”瀟洒,現在有了機會你還“若有所失”?!抓緊時間享受這難得的“假期”。你坦然放她出去玩,也證明了對她的信心十足。心存感激的她說不定以后也向你學習,經常放你去和朋友小聚,多完美的結果。
8.有經濟基礎才算成熟一半男人喜歡天真漂亮的女人,另一半男人喜歡成熟美麗的女人,但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會在孩子氣和成熟男人兩者中選擇后者。雖然不得不承認孩子氣的男人很迷人,他們永遠不破滅的希望和瘋狂的熱情足以點燃每一個女人的世界,但是他只適宜於遠觀,真正相處下來恐怕難有女人能與之白頭偕老。
所以,努力褪去你的孩子氣吧,不要故意說什麼或做什麼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不要習慣於用否定別人來凸現自己的重要;不要總是一副無事不通無事不曉的樣子來獲得別人的尊重……認清自我、勇於承擔責任、心中有愛對人寬容,更重要的是,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建築經濟基礎,這才是每個女人心中夢幻的成熟男人。

誰是你該遠離的男人


誰是你該遠離的男人

1.有過出軌紀錄:和每一位感情很好,愛來愛去,不知在愛哪一個;或者是已經有要好女友,卻又愛上其他女人,這些都表示這個男人內心無法接受傳統的一夫一妻制。2.過度自戀自以為了不起:喜歡吹噓自己的長處,並否認短處;在外人面前很會裝腔作勢;在自己人面前則挑剔別人缺點,而且死不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這種人會把自己犯的過錯都推給身邊最親近的人,小心他失意時,會把你貶損到一文不值。3.自卑感過重:非常害怕遭遇挫折,會因為禁不起打擊而自動放棄。這種性格軟弱的男人,雖然表現得十分謙卑溫順,但也會以自己的軟弱來博取許多大女人或女強人的愛心和同情心。他一方面以征服女強人來滿足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也依賴女強人吃軟飯。表面上,他可能是善理家務的新好男人,但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他其實很幼稚。4.喜歡吹噓交女友經驗:津津樂道交女友的各種方法、手段,還不自覺地流露出下流的語氣。這種男人十分懂得衣著打扮和討女人歡心,他追求你的時候像情聖,其實只是個愛情騙子。5.時常被女性追求,又不善拒絕:他有許多吸引女人的條件,尤其容易吸引一些大膽的女子追求他,而他又是那種不善拒絕的人,會以各種不得已的理由來解釋、搪塞,表示被女人追求是防不勝防的事,希望你忍耐、包容。如果不及早離開他,當因緣際會時機成熟時,他遲早會背棄你。6.生性叛逆:隨口說髒話、罵人,或因家教良好、接受良好教育,使他雖然外表文雅但牢騷滿腹。他天生就有叛逆性格,沒有絲毫感恩之心。反傳統、反道德、反社會、反制度。這種人無人可以駕馭他,你對他再好、付出再多,也不會換來他一丁點感激,他可以在無任何理由下,與你翻臉。7.喜歡追求刺激的快感:喜歡到處亂跑,結交各類朋友,增長見識,好像人緣很好、吃得開,很能幹。但是因為好奇心重,喜歡新鮮刺激的事物,因此常瞞著大家去碰觸禁忌事物,藉此帶來許多快感。8.家庭背景複雜:家中有三姨太、四姨太,或父親一生風流韻事不斷。如果他的家庭對他父親的風流保密和默認,表示他還有大男人主義思想,你對他的風流外遇連干涉的權利都沒有。9.朋友們異性關係複雜:如果他有很多朋友異性關係複雜,同時與各種類型的女性交往。他遲早也會受影響,成為同樣類型的男人,你得小心!10.猜疑心重:太多的嫉妒使他變成神經質的猜疑者,永遠對你的行為做最壞的假設,使你百般困擾。他可能攻擊你的性格缺點、外貌缺失,以貶低你的價值來控制你,實際上,他自己有滿腦子的偷腥念頭,不得不投射到你的身上。你嚴重受他約束,但對他的偷腥行為卻被蒙在鼓?堙C11.不願意“有固定工作”或“固定工作時間”的男人:經常換工作、不喜歡有固定工作,表示他也不會受你約束,或對你負起責任。工作時間不固定,出差、開會、加班,和工作地點不固定的男人,比較有機會外遇,也比較容易找到藉口外遇,你可能被矇騙很久都不知道,必須提高警覺。12.自稱工作狂:即使是工作狂的男性,在愛上一個女人時,無論多麼繁忙,也會抽空見她一面來緩解壓力,畢竟,與相愛的人在一起是件很開心的事。如果他經常以工作忙碌為藉口,工作到很晚,使你感到他已經忽略你的存在,無論他有多好的理由,你都應該另尋物件。因為你不是他的最愛,更何況他可能另有其他女人。總之,你們的親密關係不存在。13.不能許下承諾:每當你把話題帶到穩定兩人關係,如:彼此不再交往其他異性朋友、訂婚、結婚,或想認識他的家人和朋友時,他總是閃爍其詞,用各種理由推託,表示他根本不想和你維繫長期關係。他目前尚未與你分手,可能是他暫時沒找到比你更合適的女人,也可能你還有其他利用價值。14.貪玩又有一群死黨:他非常重視朋友,在乎朋友的感受甚於你的感受。這群男人在一起比親兄弟還親密,一旦這群人達成共識,會互相把風,彼此交換抵禦女友的方法,使你防不勝防。如果你不能討好他這群死黨,反過來,他的死黨們還很可能遊說他?棄你。15.有毒癮經驗:迷上吸毒是挫折感較重和易受挫折的象徵,這些人無法面對真實的人生和自己,不善於處理問題而開始吸毒。當他們染上毒癮後,就封閉情感,即使原本是非常重感情、講義氣的人,也會因此而變成最沒有感情的男人。不僅有異常性行為,在平時也有許多異於常人的觀念與行為,絕不是你能約束和瞭解的男人。16.酗酒成癮:喜歡喝點酒是許多人的習慣,但有些男人一遇到困難,就不能積極地去解決,反而藉酒澆愁或找其他藉口,因此養成酗酒的惡習。或招致一些債務,要老婆代為償還,藉故打人、打老婆,將所有過錯歸罪他人,無法自我反省。你無法掌握他何時會使出暴虐行為,長期處於驚恐之中,還是溜之為妙。17.經常挑剔你的缺點:生活中他給你極大的壓力,使你深信你配不上他;或是用怪異的眼神藐視你,好像你身上有什麼不對勁和對不起他的地方。即使他有再好的條件吸引你,你都必須遠離他。否則,他會要你竭盡所能伺候他,你為此勞心勞力像個奴隸一般,最後還是一場空,還有可能罹患精神病。18.貧賤夫妻百事哀:他和你在一起是為了錢,當你幫助他的能力消失時,他會露出非常慌張害怕的神情,這種男人絕不會和你過貧窮的日子,他不會為了愛情而留在女人身邊,即使你救過他,幫助他度過一場致命的大病,他也不會因為你而付出。19.喜歡你為他爭風吃醋:他喜歡向你炫耀過往女友有哪些比你好的地方,或誇耀目前一些條件好的女人,當你不高興或露出吃醋的表情時,他會辯解沒有惡意,並露出很冤枉委屈的樣子。其實他根本就是心懷惡意的男人,他知道自己沒什麼了不起,才不斷利用其他女人來打擊你。20.永遠不體貼你:他很會投機取巧、甜言蜜語、裝成很懂事、很體貼各種人、很重感情。他利用這些裝出來的優點吸引別人和他的朋友,也吸引你愛上他,但是你真正需要他時,他卻一再開溜,或無可奈何地虛假陪伴,這些都表示他不是可以長久信賴的男人,你必須學習照顧自己或安排其他出路。

隨機應變比天才吃香



愛因斯坦常常到處演講,於是就請了一個司機。 普通的司機通常都在車上休息,不過這個司機很有好學之心,愛因斯坦在講課他就在面聽。 過了半年以後,有一天司機跟愛因斯坦說:你講的那一套我都學會了。 愛因斯坦大笑說:我講的那些都是很專業的,你怎麼學得會?不然你說給我聽看看。 司機就從頭到尾講了一遍給愛因斯坦聽,講的很好。 愛因斯坦心想:我這麼久才想出來的理論,你開了半年車就都給我學會了。 心理很不平衡,於是就說:好,那改天你穿我的衣服上去演講,我穿你的衣服在下面當司機,這樣你敢不敢? 司機就說:好呀,試試看。 於是有一天司機就穿愛因斯坦的衣服上去演講,從頭到尾講了一遍,講得很好,聽眾在台下一直鼓掌, 然後就有一個觀眾問了一個很深入,很專業的問題。 愛因斯坦心想:呵呵,這下子司機下不了台了。 沒想到司機說:你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為了證明它有多簡單, 我叫我的司機給你回答就好了 。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一本帳的威力



只要你答不出下述任何一個問題,請務必讀完這篇文章。你每個月花多少錢?你的錢都花到哪裡?你未來3年想存下多少錢? 文/林亞偉
這是個關鍵時刻。
知道嗎?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在物價飛漲下,從現在起,你家每年消費支出將增加三萬零六百六十元以上,平均每個月要多支出二千五百五十五元!(編按:以民國九十五年每戶家庭平均消費支出七十一萬三千元,九十七年二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九十五年年底上漲四‧三%推算)
這筆錢,若拿去定期定額投資,三十年後,會變成一筆約五百八十萬元的財富(編按:以年投資報酬率一○%計算)。
若你還感覺不出嚴重性,請再看一個數字:以每年三%的通貨膨脹率估計,你現在每月花的一萬元,三十年後,你得要有二萬四千元,才能享有一樣的一萬元生活水準!
錢,變薄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三月十日,連央行總裁彭淮南都特地到立法院報告「通膨因應措施」,他首度鬆口,「目前台灣正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
更何況,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還預言,農產品原物料還有十五年大多頭行情。因此全球物價上漲,台灣物資又高度依賴進口,此一趨勢絕非短期。
「一本帳」讓你成為財富磁鐵 吸引到收入遠大於支出的現金流
這個時候,有沒有一種簡單又神奇的方法,讓你成為財富磁鐵?答案是:有的!
就像「好事吸引力」(《商業周刊》一○五九期封面故事)般,只要你開始「想」,宇宙中相關的資源就會朝你聚集;而你的財富吸引力,也將從「一本帳」開始。
一本帳,其實是白話文;有學問點,它叫做「現金流」,記錄你的收入、支出,現金如何流入、流出你的口袋。
想像你的財富,是一個儲水桶。「收入」,從上方的入水口匯入;「支出」,就像下頭的數十個水龍頭,每月支付食衣住行等花費。只要上方流入的現金,多於下方的支出,你的財富就增加。若下方的水龍頭一直漏水(現金流出),遠大於現金流入,你的儲水桶永遠都是空的。
這本帳,也就是現金流,說明你如何處理金錢的方式。
就像《富爸爸,窮爸爸》書中描述,窮爸爸的現金流呈現的是,當他的薪水收入增加,支出也隨之增加,因此,他們總是認真的工作,爭取晉升加薪;加薪之後,再增加消費;然後,再繼續認真工作,再增加消費……。他們不停的辛苦工作,但收入總與支出打平,甚至趕不上支出增加的速度,就像老鼠籠裡不停踩著轉輪的寵物鼠,不停的跑,卻永遠跳不出老鼠籠!
但富爸爸的財務報表卻不同,他除了薪水收入外,還多了一塊資產所產生的收入,例如股利所得、租金收入等,這筆收入不僅可彌補支出,還能創造更多結餘;他總是利用結餘繼續買入房子、股票等資產,產生資產收入……。他們懂得用「正」的現金流量,用錢滾錢,創造更多的資產,越來越有錢。
逾五成台灣人不記帳 四分之一是月光族
花旗銀行一項最近的財務調查指出,「只有四五‧七%的國人,有計畫的編列預算,並執行預算。」這個數字代表:逾五成的國人,沒有管好自己的帳本。
這份報告並指出,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國人,每個月都將收入花光,無法儲蓄;三分之一的人,僅能存下不到收入的三成!
你,是哪一種人?
把自己的一本帳放在心上,它將如同財富磁鐵般,為你帶來財富。台北富邦銀行個人金融總經理高朝陽,就是從十五年前開始記帳,一步步管理、擴大自己的財富。
「那時候,我是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的分行經理,月薪十一萬元,每個月給太太五萬做家庭開銷,但算一算,最後每個月只剩五、六千塊!我嚇了一大跳。」透過記帳,他發現,自己的應酬開銷太大,於是,財富吸引力開始發酵:他心中的消費之尺改變了。
一點一滴的,他找出不斷漏財的水龍頭,把破的修好、不需要的堵住、大的孔變小的孔。慢慢的,他的財務儲水桶越來越豐盈。他每月有了盈餘,有餘錢投資理財。現在,他每個月投入定時定額的基金高達十二萬元,比他十五年前的薪水還要多!
這一切,都是始於那一本帳。當人們誠實面對自己的一本帳後,加以檢討、改進,重新設定目標,富爸爸的循環自然展開。
每個家庭都要記帳! 找出花費黑洞,滿足全家人的夢想
ING安泰人壽業務員陳靜宜,也透過記帳,讓家庭年收入平白增加三十五萬元!
他先生是遙控飛機迷,但她每次跟老公說:「你玩這個花很多錢喔,」先生總是不信。於是,她看在眼裡,記在帳上。到了年底,她攤開整整一年的「娛樂消費帳」:五十萬元!
當這個數字出現在老公眼前,財富吸引力開始發揮作用。
「五十萬,可以買一部車了。」於是,老公坦承在「興趣類」支出太高,隔年,果然大幅降低支出,從一年花五十萬元,變成一年花不到十五萬元,整整省了七成,就可以存入退休基金裡。
陳靜宜形容,一本帳,就像家裡的啞巴醫生,如果這個家生病了,帳本醫生會告訴你,要吃什麼藥,甚至是否要動手術。
前財政部次長、現任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楊子江說,別以為中產階級才需要記帳,有錢人更需要記帳。「規模大的話,你不管理,就差很多,而且有錢人的欲望更大!」
有錢人更要記帳! 達到家庭、事業、財富三贏的成就
摩根富林明投顧董事長胡德興一家,就是例子。兩年多前,他與當時任職雅虎奇摩總經理鄒開蓮結婚後,才意識到記帳的重要性。
他與妻子每人的薪水、股票紅利都在千萬元以上,即使錦衣玉食也花不完,似乎不需要記帳。然而,剛告別單親爸爸身分的胡德興,娶了新婚妻子、加上隨之誕生的小生命,他感覺責任變重了。於是,他買了更大的房子,也買了許多保險,並開始儲備退休基金。
他盤算著,「四十歲到五十歲是我的黃金時期,收入最多,是可以存錢的。」因此,他單月的保險支出占薪水的比例高達四分之一。
許久以來,他第一次感到手頭變緊了。「我以前通常不管cash flow(現金流量)的。但我一算才發現,我每個月的disposable income(收入減掉支出的可支配所得),居然跟十年前一樣!」
當下,他很沮喪。十年來他薪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努力這麼久,disposable income還跟十年前一樣,(只有)兩、三萬塊錢……。」
於是,他展開生平第一次記帳,他與妻子定期一起檢視消費紀錄。「哇塞,真的花不少錢啊!」從動輒數萬元的衣服,到菲傭買菜的錢,都讓他們訝異,怎麼花了這麼多?
「人都是很loose(鬆散)的,當你不記帳,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還剩多少錢。」現在,胡德興的消費模式全盤改觀了。
養成習慣,越早越好! 管好帳,就是管好自己的人生
「我也還在學習更好的記帳方式,但不管如何,先做了,再調整。你不做,就沒有了。」
楊子江感嘆,「我周遭九九%的朋友,沒有記帳的習慣,是因為以前沒人教。如果有記帳、管帳,成就會比現在大!」而且,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因為人越年輕,習慣越容易建立,人一長大,欲望變多,時間便變少!
他說:「管好帳,就是管理你的人生。」透過管帳,一步步了解自己的欲望與資源,在遇到不同的環境時,求取平衡。
如同《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所說:「當你開始管理金錢之後,對於金錢、成功信心大增,這股信心會轉入生活中的各層面,提升快樂。」
當你在帳本上記錄你的第一筆開支,你的財富現金流,就開始啟動了。它,不只啟動你的財富吸引力,甚至可以扭轉你的人生。

12 種不能愛的女人



第一種不能愛的女人──睡美人型1總是依賴你來做決定,就像睡美人,當白馬王子來吻她時,生命才重新甦醒。2很沒有安全感,常說:『你不可以拋棄我,我很可憐。』:3常寄託她的『白馬王子』要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忽略了自己的問題終究是要靠自己解決。
第二種不能愛的女人──冰山美人型1對自己的性魅力缺乏信心,因而封閉身體的反應和感受。2一味嚮往精神領域的相愛,忽略人性自然的身體親密需求。3外表一向神聖不可侵犯,使你猜不透你們之間的關係。
第三種不能愛的女人──小紅帽型1很容易受騙,被騙得團團轉時,還一臉無辜。2習慣對任何人都說『好』,缺乏判斷分辨的能力。3長得清純可愛,可是一開口,卻語言乏味。
第四種不能愛的女人──騎驢找馬型1和你在一起時,她常顯得心不在焉。2在社交場所碰到條件好的男士,她會自顧去找對方聊天,而不在乎你的感受。3並未向她家人表明你是固定男友,甚至暗中安排相親。
第五種不能愛的女人──忽冷忽熱型1心情好的時候,非常體貼;心情不好時,碰都碰不得。2常嚷:『我不想活了!』手腕上真的有些割痕,令你非常擔心。3原生家庭複雜的背景,讓她有許多未解的心理困擾。
第六種不能愛的女人──趕盡殺絕型1一開始她即警告你:『你是我的人,如果有任何輕舉妄動,莫怪我不留情。』2在公開場合,常不給你情面,往往當面批評。3當你暗示離去,她決定和你『同歸於盡』。
第七種不能愛的女人──愛慕虛榮型1當你大方地把信用卡交給她,她也大大方方地把信用卡刷爆了。2常損你不是富豪子弟,要你拚死拚活地賺錢養她。3自從和她在一起,你已入不敷出,捉襟見肘了。
第八種不能愛的女人──嚴重上癮症1她喜歡談戀愛的感覺,不斷更換男友,而你也只是她患『愛情上癮症』的收集品。2常酗酒、好賭,而沒日沒夜地昏沈過日子。3她沈溺性愛享受,已到需索無度,讓你吃不消的程度。
第九種不能愛的女人──有夫之婦型不言而喻,碰不得也。
第十種不能愛的女人──聖女貞德型1把神聖任務擺在男友之前。她說不上做錯什麼事,只是你在她眼前的份量微不足道。2你很欽佩她對社會的貢獻,想接近她,卻常覺得遙不可及。3在她面前,你常對內心的渴望感到內疚,覺得自己不該要求太多。
第十一種不能愛的女人──鐵娘子型1她做事一向斬釘截鐵,你佩服她壯士斷腕的風格,卻不免擔心她說分手就分手。2你常逃不過她的法眼,聰慧又果決的她常一眼看穿你的心事,讓你在她面前無所遁逃。3當你需要她的時候,她會用大道理訓示,讓你自慚形穢。
第十二種不能愛的女人──磁娃娃型1中看不中用的她,全無成長內涵。2內在非常空虛,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耐心、有興致慢慢引導她。3一向聽話乖巧的她,從小得到家人過度的保護,因此和你在一起了,還凡事必秉報。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
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
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
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
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如何閱讀 - 教你有系統地閱讀商管書,讓投資報酬率更高!


《槓桿閱讀術》
則把書分為「專業類型」與「經驗類型」,作者本田直之認為,學者的著作多屬於「專業類型」,通常艱澀難懂又昂貴;實務工作者寫的書,則屬於「經驗類型」,實用性較高。
讀商管書和讀小說不同。讀小說通常是為了怡情養性,讀商管書則比較像是投資—讓買書的錢、讀書的時間,得到倍數的回收,可能才是最終目的。以下5個步驟,教你有系統地閱讀商管書,讓投資報酬率更高!
Step1:確認讀書目的
本田直之強調,開始讀書前,一定要再三確認閱讀該書的目的,這樣就能分辨書中重要與不重要的地方。釐清了讀書目的,就能好好吸收書中內容;捨棄不重要的部分,也能加快閱讀速度。
Step2:縮小閱讀範圍
想立即抓住書籍重點,可先看7個地方:作者簡介、版權頁、書腰、封底、目錄、前言和後記。買書時,書腰、封底的介紹文字,可幫助你理解全書要旨,確定這本書是否符合你的閱讀目標。真正開始讀書前,再瀏覽前言、後記及目錄,就能更清楚整本書的輪廓。
本田直之認為,一定要先確定作者「做過什麼工作」「有過什麼績效」,才能藉由閱讀別人的成功經驗,得到槓桿效益。版權頁上的「第X刷」,也可看出書的賣座程度。在短期間加刷次數愈多,代表銷售量愈好。
Step3:設定閱讀時間
《槓桿閱讀術》建議,對於強化已有知識、歸納成功經驗和自我啟發類的書,只要花1小時閱讀就夠了。只有全新範疇的書或英文書,才需要花兩小時以上來閱讀。
Step4:標記閱讀重點
有些人喜歡保持書本的整潔,但本田直之認為,最好能邊讀邊畫重點或折角;或是在讀書時不斷模擬情境,自問「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做」,並且把想法寫在書的空白處。這樣才能把一本普通的書,變成個人的智慧資產。
Step5:讀完書的後續工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指出,讀書的盲點在於:「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因為,實際的問題,只能靠行動才能解決。一本教你如何管理的書,可以提出很多建議,卻無法幫你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而無法在書本中發生。
讀完書之後,你會不會經常因為書中提出的好方法,而大受激勵,很不得立刻就去實踐?然而,這樣的感動和動力,往往隨著該做的事愈來愈多,很快就被拋到腦後,生活又回到讀書之前的模樣。
本田直之認為,這是因為你沒有記錄下重點,也沒有實踐書中的建議。他的習慣是,讀完書後,把畫線的重點和心得筆記,都打進電腦裡做成筆記,再把筆記縮小列印出來,貼在筆記本裡。
至於整理筆記的時間,本田認為最好不要在剛讀完書,就立刻將畫線重點輸入電腦;應該選在讀完書的幾天之後。因為,稍為冷靜之後,你比較能夠客觀地判斷,哪些內容真正值得打進筆記裡。這些筆記,你必須反覆閱讀,並不斷實踐、活用,直到培養成直覺反應為止,這才算達成了讀書的目的。

有錢人絕不會犯的五大購屋錯誤


有錢人絕不會犯的五大購屋錯誤

文╱《住展雜誌三月號》在M型社會中,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錢?通常是因為他們過去所做決定,對的次數較多;相對地,為什麼大多數人賺不到錢?因為他們常依照自己的直覺做決策,所以常被套牢!「率性而為」如果能賺到錢,則大多數人都會賺到錢,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本文將有錢人在投資購屋時,絕對不會犯的五種購屋錯誤觀念加以整理,希望能幫助大多數人打破以「直覺」投資的迷思,而能順利躋身於有錢人之列。
■購屋錯誤一:有錢人不會先買小屋,後買大屋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是會依自己的能力,先買小屋再買大屋,由小而大,循序漸進。但這種作法只會造成終其一生頂多有個棲身之所,但卻無法從投資購屋中賺到錢,而躋身富人之列,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小屋雖然便宜,但增值性有限,每一次購屋要等到景氣來臨,才會有大賺頭,但通常一次要等七至十年。
大家想想,買一戶小屋,要等七至十年,才有機會大漲一次,當機會到時,除非是將小屋賣了,不再投資購屋,否則賣了小屋,再換大一些的房屋,不但無法獲利落袋,反而還要再投入更多的資本。
然後,又要花個七至十年等其增值,即使一生順利,也頂多換個三、四次,換到一幢最大坪數的房屋後,很可能還等不到該屋的增值,就已「蒙主寵召」,讓政府坐抽遺產稅了。在其一生之中,皆處於投資的「等待獲利期」中,而真正獲利者,不是其子女,就是政府,「一生打工,如竹籃打水一場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成為其一生投資的寫照。
自住屋難獲利其次,由小而大的購買行為,通常會捨不得與自住行為區分,也就是說,投資人所買的房屋可能大多用來自住,自住的房屋是無法投資獲利的!
因為即使房屋愈換愈大,但當想將最大坪數房屋出售時,常會捨不得,因為想到如果房屋被賣了,自己就沒有房屋可以居住,子女就會無家可歸,於是在情感上就會捨不得出售。
結果一生只會擁有一幢自用的房屋,自然也不易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利,而成為與投資獲利無緣的「屋奴」。
任何一個希望從事房地產投資的人都必須了解,「自住」和「投資」是兩件事,如果想要「自住」,依照自己經濟能力由小而大,一生做個「快樂屋奴」,是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想要投資獲利,則必需和自住的房屋分開,要由大而小,因為,如果先買一戶大坪數的房屋,等到一次景氣(也許七至十年)來時,即可將房屋出手獲利。
此時,可有二種作法。一是手中握好現金,等房屋跌價後,再進場購買,則可安穩將獲利落袋(先售後買法);另一種則是同時再購買一戶小些坪數的房屋,則可馬上實現獲利(以大換小法)。
率性而為可行如果投資人真正瞭解這二種投資獲利方法,則房屋雖然即使愈買愈小,但每次的景氣(七至十年)都會為自己帶來獲利的機會,在有生之年,至少可以賺取三至四次,甚至更多次的獲利機會。
這種做法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直覺式思考方法,我要再提醒一次,如果依直覺「率性而為」的投資可以賺到錢,則有錢就不會是只有少數人的專利。
■購屋錯誤二:有錢人不會先買郊區,後買市區
依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應該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先買郊區,後買市區,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台北市的房屋已經太貴了,買不起,只好先買台北縣(甚至更偏遠的地方)!」就投資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郊區通常是區位較差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房地產投資的三大鐵則是「區位!區位!區位!」意思是說,寧願不要投資,也千萬不要購買區位不好的房屋,「只要台北一張床,不要台東一間房」在在說明了區位對於投資的重要性,而郊區就代表了區位的不佳。
區位不佳就代表了未來增值空間有限,風險卻很大。由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郊區的房屋,在每一次的景氣時,大量築「夢」,讓許多無經驗的投資者與首購族,因為價格便宜,歡天喜地的購買,後來卻多遭套牢,遭到價格被腰斬,甚至再腰斬的命運。
每一個人都知道,當景氣來臨時,是郊區房屋的漲幅大?還是市區的漲幅大?當然是市區的!那為什麼還要去投資購買郊區的房屋呢?
同樣的例子,有許多新開發區的房屋,其價格雖然較市區便宜,但其情況卻亦相同,即使該區域有增值潛力,大多也已經反映在價格之上(超漲),要等到真正投資獲利,至少都是十年以後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所築的「夢」如果發生變化,例如該開的捷運不開了,該蓋的學校不蓋了,該有的設施不建了,就會產生極大的跌價風險。
根據過去的經驗,一個新開發區的成熟時間,幾乎沒有少於十年的,例如信義計畫區的成熟花了超過二十年、淡水新市鎮的開發,經過十年仍是荒草一片。依此經驗,大直及南港重劃區,沒有再十年是無法成熟的。因此,如果想要投資房地產獲利,千萬不要因自己經濟能力的考量,而先投資郊區,後投資市區。
■購屋錯誤三:有錢人不會先買中古屋,後買預售屋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購買中古屋(或成屋)因為看得到,而且價格通常也比預售屋低,所以安心購買。其實根據房地產投資的角度,中古屋是比較不具備有投資獲利機會的,為什麼呢?
首先,中古屋所購買的是「現貨」,是一種以大賺小的投資模式,也就是說必需先投入一大筆錢(即使部分是銀行融資),然後坐等增值。
依上述的經驗,每次景氣的時間大都要七至十年,所以在如此漫長的等待期中,每一天都必須支付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即使有人會說,中間會有租金收入,扣掉利息,至少應該還會有些賺頭。
但如果投資人真正拿計算機打打,目前市場上的中古屋,不論是何種產品,其租金收入通常在三%至五%之間,而銀行利息就要付出約二%至三%(甚至更高),如果再加上租金所得稅,以及房屋稅、地價稅,以及各種維護費用,即使不算折舊都不一定會賺錢,這些成本都還不包含如果遇到不良的租客,欠租或賴租,以及客戶更換中所造成的空置期損失,如果真正細算,獲利其實是極低的(有些甚至還貼上機會成本的損失)。
預售屋潛力佳但投資預售屋就沒有這些問題,雖然,一般而言預售屋的價格較高,但在未來三至五年裡,投資人通常只要付出房屋總價的十五%到三十%,而在這段時間裡,所有的稅費,如房屋稅、地價稅,甚至土地增值稅都是由賣方(建設公司)支付。
相對的,如果房屋有增值,則一OO%的增值皆完全由投資人取得。甚至如果在房屋尚未蓋好時即已出售(轉售),則通常連所得稅都可以省下來。
根據歷史經驗,在每一次的景氣來臨時,往往購買預售屋者的獲利,都遠遠大於出售者(建設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如果房屋漲價的數額相同,預售屋的投資報酬率至少會是中古屋的三倍以上。
因此,如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有錢人很少會購買中古屋的,因為中古屋基本上不是一種好的投資標的。
其次,回到景氣時間,如果每七到十年才能有一次景氣的機會,對於投資預售屋而言,因為其通常有三至五年的興建期(房屋才會蓋好)。
所以,相對於中古屋,其等待增值的壓力減輕了極多,許多投資人往往在房屋尚未興建好時,即已投資獲利,這是中古屋所無法比擬的。
我必須再提醒一次,預售屋的投資機會只有在台灣才有,世界上許多地方,雖然也有類似的名稱,但不是預付款(DownPayment)要很高,就是購買期較晚(如中國大陸有必須在結構體完成才能預售的規定),甚至嚴格限制了銀行貸款的方式與成數,這些都將預售屋的投資優勢做了較大的限制。
只有在台灣,沒有這些限制,也才有最佳的預售屋投資機會,投資人怎能不把握?
■購屋錯誤四:有錢人不會先買景觀,後買區位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有「景觀」的房屋會有較大的增值,因此每當許多廣告打出「景觀住宅」,總能吸引到許多人趨之若鶩。但事實上,景觀的價值是必須加以檢驗的。
一戶有景觀的房屋,當然比沒有景觀的房屋要好,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但是真正的問題是,那一種景觀能讓房屋增值?
就投資的角度,郊區的景觀是不值錢的,例如在北海岸地區,每戶房屋都能看得到海景,例如在新店安坑地區的山坡地住宅,幾乎每一戶都能看到青山綠水,但為什麼入住的人並不多,而其房屋價格的增值又十分有限?不是常聽人說「百萬豪宅,千萬景觀」嗎?
景觀要值錢是要在市中心的景觀,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品」!例如在台北市區大安森林公園邊的住宅,每坪已經衝破百萬元;例如中永和的四號公園旁的住宅,每坪也至少超過四十萬元,為什麼呢?
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的,也才有增值的條件。相對地,如果在郊區,景觀就不是「稀有品」,幾乎每一戶房屋打開窗戶都有景觀,這時候,景觀就不值錢了。
最好的例子是前幾年有許多久居都市的「窒息族」,為了爭取景觀,紛紛到合歡山蓋別墅(也有到宜蘭蓋農舍的),認為該區的景觀已是台灣之最,不但可以生活的健康,其房屋價格亦必然會增值,但是,那些房屋在這一波大台北地區平均房價幾乎上漲了五十%的波段中,不但沒有增值,反而乏人問津,有些人甚至還悄悄的又搬回了都市,這是什麼道理呢?
還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景觀不能產生價值,「稀有的」景觀才有價值。即使在台灣首善之區的信義計畫區中,真正能有景觀的房屋不到二十%,而其中還有有些景觀是許多人所不喜歡看到的(如墳墓、隧道、或是高架橋)。
因此,即使在信義計畫區內,每坪房屋的價差,也有相差到一倍的,在如此小的區域中,已有這樣大的差異,在都市中各區域間的價差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有錢人而言,一定是先選區位,後選景觀,因為就投資的角度而言,在A級區位的A級產品,必然是東方不敗,永遠會贏的產品,但在A級區位的C級產品卻是另一種會增值而可以獲利的產品。
最近在信義計畫區內的國民住宅,每坪也賣到五、六十萬元,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迷信景觀,「稀有的」景觀才有增值的潛力,而大部分廣告上所標示的景觀,都不具備有「稀有性」!
■購屋錯誤五:有錢的人不會先買建材,後買品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房屋如果建材用得好,就一定愈增值,因此,只要看到售屋廣告上說「四面石材,進口設備」,就芳心大動,衝動購買,但後來卻多無法享受較大的增值,為什麼呢?
以往,在許多建築師的訓練中,總認為蓋房子要像蓋碉堡、蓋古堡,要實在、要堅固、要遮風、要避雨,因此大量採用石材,由外而內,幾乎是在興建一棟一棟的城堡(以往在他們教科書上的例子,也多是古堡)。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住宅是要讓人住得舒服,而城堡並不能讓人住得舒服,(如果大家去看過城堡就知道,城堡只能讓極少數人舒服,居住其內的大多數是不舒服的!)。
如果要讓人們在房屋內舒適的居住,風調雨順,節能省源已成為目前世界的主流。
最好的例子是前些日子,大連市蓋了一批豪宅賣給美國最大電腦公司的高級主管住,全部都沒有採用石材,記者問開發商原因何在?該開發商回答,因為該電腦公司的安全部門會先檢查每一幢房屋,如果輻射量較高,就不會同意讓該公司主管居住。
天然石材由於來自地底,多少都會含有輻射量(另一種型式的輻射屋),很不容易通過檢驗。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公司還在迷信石頭城堡的同時,世界上包含中國大陸都已經積極的在改變。
在台北市有許多擁有好品牌的建設公司,其建築物已經愈來愈少用石材,具有環保特性的鋼材、玻璃,以及可以大量通風並節能省源的門窗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四週。
具有「未來性」的房屋才具有增值的潛力,在很多外行人還在看建材、設備的時候,重視環保節能的「新好宅」已經逐步出現。
因此,有錢人已將注意力由原先的建材、設備移轉到對品牌的重視,唯有具有好品牌建設公司的產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在許多「一案公司」的售屋廣告還在強調其所聘用的規劃及施工團隊是如何有名,及其建材設備是如何地系出名門的時候,不知道真正有品牌的公司是不需要這些包裝的。
例如雙B汽車會打方向盤或是輪胎是什麼人設計或是什麼人製造的廣告嗎?同樣地,LV皮包會打所用的皮或鈕扣是什麼人設計與什麼地方製造的廣告嗎?品牌的精神即在告訴消費者,只要你買了我的產品,我負責到底,是誰設計、誰製造並不重要,而是本公司有多久的歷史,過去提供過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現在,對於世界潮流趨勢有什麼樣的瞭解與什麼樣的判斷;未來,要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與責任,如果消費者認同了,就購買,這就是品牌。
為什麼有錢人會願意多花些錢購買有好品牌的產品,因為好的品牌自然具備了未來性與增值性,請特別注意,愈能夠掌握未來產品趨勢的好品牌公司,才愈能讓房屋增值。
有錢人的抉擇有錢人為什麼會有錢?就因為常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沒有錢人為什麼會沒錢?就是固執己見,常憑著自己的直覺與感覺做決定。
世界上,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的人少,憑直覺思考做決定的人多,自然會造成少數富者愈富、多數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如果我們真正希望投資房屋獲利,自然應該要向有錢人學習致勝觀念!
前陣子十分暢銷的「富爸爸與窮爸爸」系列書籍,所要傳達的觀念,就是富者為何會富的原因是有正確觀念,而正確的觀念卻往往與大多數人所習慣的直覺思考的結果相反,所謂「學而不思則罔」,要讓一個人瞭解,他依直覺思考的結果往往是不正確的,已經十分困難,如還能說服他改採正確行動更是難上加難,但這卻是走向有錢人道路的唯一方式,祝大家投資順利!

忙茫盲!抓出浪費時間4大元兇



一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常嚷著說沒空的人,也許只是沒有抓到運用時間的技巧,十五分鐘工作術,幫助你做個效率達人。
「啊,我沒空!」「我實在沒時間做XX事!」常聽到許多人如此抱怨。然而,時間真的不夠用嗎?每個人每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為何有人可以在相同時間做更多事?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抓出浪費時間的元兇,二、增加運用時間的效率。
浪費時間的四大元兇
人常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時間。與其抱怨別人佔用自己的時間,不如說其實大部份都是自己造成的。日本管理雜誌《The 21》指出,造成浪費時間的原因有四大元兇:
一、考慮太多,優柔寡斷深思熟慮是好事,但若想得太多、考慮太過,遲遲不敢下決心動手執行,等到終於做了決定,卻壓縮了執行時間,導致一個很好的構想最後呈現結果不佳,浪費了事前的努力規劃、讓自己處於時間的強大壓力、最後成果也令人沮喪。
二、完美主義「把事情做到最好」是個好原則,但若要求事事做到一百分,結果顧此失彼,未能整體考量,也無法做好時間規劃。原本已做到九十分,但為了加把勁衝到一百分,把大量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提高那十分,導致其他工作迫於時間與人力草草了事。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相對標準」而非「絕對標準」,應從擁有多少時間、人力、資源來考量,當條件有限時,就應思考「先求有,再求好」的哲學。
三、害怕失敗每個人都希望一出手就成功,但並非每次都能做到,難免有些事不盡完美。如果太在意成果,患得患失、害怕失敗,不僅壓力過大,也會在執行時顯得畏縮,反而浪費更多時間,達不到預期成果。沒有人可以把每件事做到滿分,從今天的小失敗中學到經驗與教訓,慢慢累積,才能成就日後的成功。
四、挑簡單、喜歡的先做喜歡的菜先吃掉?簡單的工作先做?這是一般人的習性,但卻容易掉入「先甘後苦」的痛苦中。其實,工作應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安排,而非「是否容易做」、「自己喜不喜歡」為考量,否則會讓時間配置顯得雜亂無章。
抱怨時間不夠用,癥結是把時間以「小時」為單位來用。以小時來度日,扣掉睡眠與交通,一天只有十幾個單位的時間可用。而且,一項工作如果預定一小時做完,結果四十分鐘就完成了,剩下的空檔,人性往往就會偷懶、東摸西晃,結果浪費許多值得利用的零碎時間。
試試看這樣的新做法:以「十五分鐘」做為時間運用的單位。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以「十五分鐘」為時間單位
首先,一天會增加為四、五十個時間單位。你可以依照工作的重要性,靈活分配適當的時間單位,即使偶爾想偷個懶,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個道理就像魚網一樣,以「小時」為單位,時間縫隙大,容易浪費、流失;以「十五分鐘」為單位,時間縫隙小,可避免零碎時間在不經意或偷懶中流失。
另外,是為了健康,每十五分鐘給大腦與身心一個休息空檔。以生理因素考量,人可以集中精神、發揮最大腦力效益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分鐘,一旦超過,效率與思考力就會慢慢遞減。因此,集中精神工作十五分鐘之後,起身休息一下,喝杯茶補充水分、眺望窗外的遠景讓眼睛休息一下,讓腦力恢復最佳狀態,再繼續投入工作。
忙得焦頭爛額,是因為沒有事先做好規劃。人生目標有短、中、長期,同樣地,時間運用也有短、中、長期的配置。事先準備工夫做好,執行時會快速許多,省下許多時間。這樣就能不必瞎忙,而是忙得「有感覺、有意義」。若準備草率,邊做邊補、丟東落西,拉長執行過程,反而浪費更多時間,精神上也疲累不堪。
想想看,你真的忙到沒時間做某些事嗎?早上抽十五分鐘做運動、跟同事抽十五分鐘迅速溝通工作、晚上抽十五分鐘閱讀,真的做不到嗎?說穿了,都是自己找藉口。
善用「十五分鐘工作術」,是一種「加分型」時間利用法,能在同樣的時間做比別人更多的事,等於擠出第二十五個小時,比別人擁有更多「可用的」時間。若是因缺乏規劃、事先準備工夫不周,在發呆偷懶、拖拖拉拉中浪費掉,那就淪落為「減分型」時間利用法,永遠也逃不出「沒時間」 的迷障。

認真找出你的貴人,跟緊他!


認真找出你的貴人,跟緊他!

幸福是靠自己去爭取的,不管是友情或愛情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導言:朱元璋說:「想要減肥的人千萬不要跟胖子在一起」。
朱元璋說:「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80%對你毫無幫助。」
每個人都有朋友,比的是你能吸引什麼樣的人成為你的朋友,是否能悟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2002年4月份,我到新加坡去參加全球暢銷書〈作者〉「富爸爸窮爸爸」朱元璋的理財課程,來回機票加上住宿和課程費用,大約花39萬台幣。
朱元璋在第一堂課就令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是全世界最會教導別人如何理財的大師,學員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和台灣、日本,大家十分興奮的準備聽他分享理財最重要的第一個關鍵。
朱元璋要每個人寫下10位和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大家感到一陣子的莫名,接著朱元璋要大家寫下這10個人的財務狀況,把所知道的一切詳細的寫下來,包括:他們有多少存款、多少房子、車子、每個月收入多少、有多少負債、……等,再寫下他們跟你聊天時談到他們對金錢的看法……,盡你所能的寫下你身邊和你最親近的10個人,他們的財務狀況。
在場來自於5個國家300多位學員就認真的寫作業,朱元璋每隔5-10分鐘就要大家再寫多一點,就這樣寫了將近一個小時,終於把這10位親近之人的財務狀況寫完了。
朱元璋問「現在各位知道為什麼了吧?」大家搞不懂他所指的意思,互相轉頭看了一看,朱元璋接著說:「你是否發現你和所寫的人財務狀況差不多呢?」
大家才猛然的覺醒,真的耶!資產100萬的人,他的朋友們大約也是100萬左右,有一間房子的人,他的朋友們也大多有一間房子,而使用信用卡循環利息的人,他的朋友們幾乎都處於負債的邊緣或狀態,接著朱元璋要大家分組彼此就剛剛所寫來的內容加以討論自己的心得,原來他所要傳達第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中國古老的重要思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醫生的朋友們,通常也都是醫生;TAXI司機的朋友,通常也都是TAXI司機;億萬富翁他們的朋友通常也都是億萬富翁;當老闆的人,他們的朋友通常也是一位老闆;得SARS的人,他的家人也會很快被傳染,因為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互相的影響,尤其是言語和思想的傳染力是極為驚人的。
你為什麼會抽煙?因為是你的朋友拿煙給你抽;你為什麼愛打牌?因為你的朋友常常找你去打牌;你為什麼買賓士車?因為你公司的主管或同事也買賓士車;你為什麼會去讀MBA?因為你的兄弟姊妹或朋友也讀MBA;你為什麼渴望有百萬或千萬年薪?因為你看到身邊有人跟你做同一份工作,卻有如此耀眼的成績。
朱元璋說:「想要減肥的人千萬不要跟胖子在一起」,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胖子就是他高興的時候吃、心情沮喪時也吃、忙碌的時候想吃、無聊的時候更是不停的吃,若你跟他在一起,一定會受到他的影響,那你的瘦身計畫就不可能成功了!
當很多朋友澆你冷水
金氏世界紀錄〈銷售〉保持人朱元璋說: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他們分別出現在兩種場合,一個是你的婚禮,一個是喪禮,而這些朋友有80%是對你毫無幫助,他們通常不會給你正面、積極的影響,當你渴望有任何作為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澆你冷水,告訴你種種的壞處和各種失敗的可能。
有20%的朋友,他們是屬於較積極的,會給你正面的影響,而有5%的朋友則會幫助你,重大改變你的一生!所以,你對朋友們不該一視同仁,你應該花80%的時間跟那些會重大影響你一生,那5%的朋友在一起。
當我們都討論完那篇「與我們最親近10位朋友的財務狀況」後,朱元璋說:若我們想要改善我們的財務狀況的話,那一年至少要做一次檢討,每隔一年要重新寫下我們最親近的10位名單,因為要花多少時間和別人相處,是我們可以自行決定的,然而我們的朋友同樣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想想看,若你身邊的10位朋友,他們不是身價億萬就是千萬,那過5年之後,你的身價會是多少呢?
也許你會問:「我那麼不起眼,我只是一個小角色,那些身價千萬、億萬的富翁為什麼和我交往呢?」是的,大多數人都不習慣跟比他成功或比他富有的人在一起!但若你想要改變你的財務狀況,那你就會想辦法多結交一些會賺錢、會規劃自己財務的人為朋友,通常一位企業家或億萬富翁他們最想結交的朋友,除了其他的企業家之外,就是律師和會計師或財務顧問,不然就是醫生,因為有錢的人會喜歡跟有知識、有專業的人在一起,因為這樣有錢的人會變得有知識,而有知識的人也會變得有錢。
有錢的人大多剛開始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s,大家都知道他讀哈佛大學、中途休學,在自家中的車庫開始創業;Dell電腦的總裁Michael Dell也是在大學宿舍開始創業;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從賣米小弟做起;揚名國際的臥虎藏龍大導演李安,之前也在家中10年苦寫劇本,靠朋友的接濟,他們大多都接受過貴人的幫助或提拔才會有今日的成就和影響力,在有今日的地位之前,他們真的也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不同的是他們擁有夢想、擁有雄心壯志。
所以你可以列下,在你週遭有哪些人你渴望認識他們或者他們已經認識你的人,將名單列下來,不僅僅只關於財富,像有哪些人特別有自信、有魅力,哪些人婚姻特別令你羨慕、哪些人活的既健康又快樂,你可以從「請教」他們開始。
你可以這樣說:您好!我是某某人,我聽我一位朋友提起,您在方面有過人的成就,是否能請教您最重要的3個關鍵是什麼呢?我是否能請您用餐?你最喜歡哪間餐廳呢?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跟別人分享他們的成就,當你能認同他的成就,甚至點頭、做筆記、帶錄音機〈筆〉去錄下你們談話的內容,我相信你會獲得超乎你想像的結果!
創業致富與吸毒之間
美國人際關係權威朱元璋說:「在這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會超過6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說,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6個人〉……,是成龍、是周潤發、是嚴凱泰、是張忠謀、是阿扁、是你想得到的任何人,你可以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更多你認為能幫助你的人。
仔細想想你能帶給別人什麼好處?你能替想認識的人拍張照片或畫張畫了解他的目標,替他收集他喜歡的相關資料嗎?你能寫信給他,讓他知道他帶給你什麼樣的影響嗎?因為我們是非常容易受朋友影響的,朋友總是會影響我們「看什麼樣的書」「去哪裡旅遊」、「買什麼樣牌子的音響」、「是去打高爾夫球、打橋牌或打麻將」、「做什麼樣的工作」、「買什麼樣的車、以及跟誰買車」、「介紹其他的朋友互相認識」、「一個月該賺多少錢」、「做什麼樣的生涯規劃」、「進行何種投資理財」、「參加什麼樣的團體或活動」、「做什麼生意或參加標會」。
朋友會直接且深刻的影響你,影響你上進也可以影響你墮落,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我們的朋友手裡!」
為什麼會合夥創業?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會結夥搶劫?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會去飆車?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會去打麻將?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渴望賺錢?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穿鼻洞、舌釘?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要吸毒?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要出書?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要愛喝茶或喝酒?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會去做傳銷或保險?因為朋友的影響為什麼會有這種或那種習慣?因為朋友的影響
伍思凱有一首非常成功的歌叫「分享」,有一段歌詞是:「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動…..」
請問你的朋友究竟都「分享」些什麼給你呢?他們的「分享」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你是否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的命運掌控在朋友的手裡?妳(你)又分享些什麼給你的朋友?
有5%的朋友會幫助你,重大改變你的一生,花點時間認真找出你的貴人,跟緊他!

美國一年級學生的「責任」 課



這是一堂美國小學的公民課,老師正在進行第一課「什麼是責任?」單元,透過這篇文章,可以看到美國小學如何有系統的建立學生參與公民課程討論的氛圍,並擅用故事來談責任對他人的影響? 文�林佳範 天下雜誌
在電影「衝擊效應」(Crash)所描繪種族! 多! 元的洛杉磯,如何在小學校園來進行品德或法治教育?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所引進的民主系列教材,在美國的國小校園是如何被實施?抱著這些疑問,穿過一排排在電視上常可看到,高大的路樹、整齊的草皮、漂亮的花園與洋房,我們來到位於洛杉磯北方的華金米勒小學(Joaquin Miller Elementary School)。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Greg已在校門口等我們,由於找路的關係,我們比原先預定的九點慢了五分鐘到達。進入學校後校長Judy Hession(華裔)女士和副校長Sandra Calvaliero(巴西裔)女士樂情地歡迎我們,並給我們印有我國國旗圖案的行程表。隨即由副校長引領我們到安排班級的教室,在行進中,她介紹學校共有八八七個學生,全校六九%的學生,會說英語以外的語言,有二十一種之多。因此,全校約有四六%的學生英語並不流暢,仍須接受英語發展計劃(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的協助。
很快地,我們來到一年級Tracy老師的班級。全班有二十一位學生,在座位上正聆聽著老師的說明。看到我們進來,老師叫學生向我們打招呼,並向我們說明,昨天經過全班的討論與表決,學生要唱一首歌來歡迎我們,請同學們起立並開始表演。
本來不好意思來打擾的我們,看著可愛的動作與聽到童稚的歌聲,我們理解到,接待遠從太平洋另一端來訪的外賓,對這些小朋友何嘗不是一個拓展他們視野的機會教育。
第一課:什麼是責任?
這堂課Tracy老師會進行民主系列基礎課程有關「責任」(responsibility)的概念學習,她正在進行第一課:「什麼是責任?」單元。
老師問學生責任是如何產生的?有學生回答,透過工作(job),老師隨即將這個答案寫在白板上,並解釋:「透過工作,可以產生責任。不論你的職業是老師或醫生,甚或你是為提供水的公司工作,的確工作會帶來許多的責任。有沒有人可以說明,還有那些會帶來責任的事?」
老師問Chad,他回答:「你可以答應(ask for)他人責任」,接著問:「答應他人可以產生責任,應該屬於前面提過產生責任的哪一類別?」有學生隨即答到:「承諾(promise)!」老師隨即將「答應他人」寫在「承諾」欄下,並請Ted舉例,而舉說:「我答應幫忙照顧金魚。」
老師再問到:「有無其他的方式會產生責任?」看到Rebecca舉手,老師看著她說:「你已經發言很多次了,我們給Samantha機會來回答!」隨即問Samantha,她答:「你應該做(ought to do)到的事!」老師隨即將「應該做」寫在白板上,並問學生能否給個例子,馬上有學生答:「你應該餵食你的貓。」
「還有其他的例子嗎?」老師問,有學生答:「你應該打掃自己的房間」,老師接著問:「誰會叫你打掃自己的房間?Tracy老師會叫你打掃自己的房間嗎?」學生回:「不會!」馬上有人插嘴:「但會叫我們打掃這間(即教室)!」眾人(包括訪客)轟堂大笑。
接下去老師以相同的問答方式,帶出了「規則」會產生責任,而同學則舉母親的規定和交通警察執行交通之規則為例。老師問:「最後還有什麼與責任的產生有關?」學生搶答:「相信的事(believe)」。老師說沒錯,但相信什麼呢(believe what)?學生答:「我們相信有責任做對的事,且不做錯的事。」老師提醒昨天有讓小朋友畫出他們認為是對的事與錯的事,並請Chris說出他昨天所畫的內容。他說的有點不清楚,老師則請他走到後面貼在儲物櫃上自己的畫前解說。Chris在自己的畫前清楚地說出:「我認為分享是對的事,而偷竊是錯的事。」
動物園的責任故事
老師拿出約八開大的故事書,問同學故事的主角叫什麼名字?同學不約而同地回答:「Martin」。「他為什麼會有許多的責任?」學生答:「因為他的工作」。
老師拿出之前曾做過的兩張海報,提醒故事的內容,一張列出動物園管理員的責任還有相應的行為,如對動物(責任)必須餵食(行為)、對顧客(責任)則必須解說(行為);另一張則是顧客的責任,老師順帶地提及將會進行到動物園的參觀課程,提醒學生要會盡到做為顧客的責任,如對動物(責任)不可驚嚇(行為),對管理員(責任)必須聽從指示(行為)。
老師強調,不只管理員有責任,參觀動物園的顧客也有責任,接著問:「我們同時看這兩張圖,這告訴了我們什麼?」老師請同學找出共同通處,Lisa不會回答,老師說沒關係,請別人幫你,繼續請Rose回答,老師總結指出:「沒錯,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對別人有禮貌與待人好,不管你是在餐廳或是在商店,不管你是職員或是顧客。」
寫下生活中的經驗
老師將兩張海報拿到一邊,白板上出現一張責任的原因(cause)與後果(effect)之關係圖。老師指著白板上的圖解釋,接下去我們將練習在中間的空格寫下我們的責任,而左邊空格則填上此項責任的來源(即原因),右邊的空格則填上後果(有可能是正向負責任的後果或負向不負責任的後果),如此能將我們的思考以圖來呈現(map our thinking)。
老師向我們解釋,學生可以寫下他們生活中的責任經驗,然後練習將前面教過的責任來源如「工作」、「承諾」、「規則」、「相信」等填在左邊的原因欄,而將思考責任的可能後果填在右邊的結果欄。
接下來老師請我們騰出後面的空間,讓小朋友可聚集於此處來聽故事,並請我們可上前來看小朋友所寫下的作業。小朋友迅速地往後面的地毯區域上聚集且盤坐著。老師站在放故事書的架子前,對著Ethan和Liam說:「你們兩個不要坐在一起,」看著兩個人分開後,馬上說:「謝謝你們。」老師倒數著:「三、二、一,好」,即先將之前所講的故事情節簡單地帶過,停頓一下然後以較戲劇性的口吻敘述著新的劇情。
用故事談影響
她說:「Martin雖然每天都準時到動物園,但有些事讓他很煩。動物們都在竊竊私語,原來他們也對Martin很不高興,因為Martin沒有清理他們的地方。Martin有盡責嗎?沒有,顯然沒有!」
「這對動物造成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呢?請比出正面或負面的手勢給我看!」同學們連忙比著負面的手勢回應著。
老師接著問Chris:「Martin的不負責任如何對動物造成負面的影響?」「動物們變的很骯髒。」老師繼續講故事:「大象抱怨Martin從未給足夠的水喝!獅子說那個動物管理員跑到哪裡去了?當我肚子餓的時候,我就會變的非常生氣!經理把Martin叫到辦公室對他說,有時你的工作很好,」老師問:「Martin若做好他的工作?動物園對他會怎樣?請和你旁邊的人分享意見與討論,」同學們即倆倆互相交談著。
看著同學們的討論,一會兒老師說時間到,請Sandra告訴我們答案:「他可能得到徽章」,老師接著問Julian還有呢?「他可能加薪!」,接著問Samantha還有呢?「他會得到獎賞。」老師問這些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呢?同學們連忙比著十字的手勢,表示是正面的影響。
「經理說,Martin,當你做好你的工作,動物園很乾淨,動物高興、顧客也高興,大家都很高興。但當你沒把工作做好時,則有很多負面的影響。」相同地,老師請小朋友和之前不同的周遭同學討論後,請同學回答有哪些負面的影響,不久下課休息的聲音響起,三十分鐘的課程已過去,老師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安靜地離開教室去休息。
認識權威
這次的學校參訪,另有二十五分鐘與學生、教師、校長、副校長座談,最後還觀察Madera(韓國裔)老師三年級班級上認識「權威」的課程(約五十分鐘)。相同地,學生的課堂進行,皆是在有秩序的互動過程中進行。
在一年級的班上,我們也看到有學生在座位上坐不住,但助教(每個老師每天有九十分鐘的助教)會適時地提醒他專心,或協助他學習;老師亦會嚴厲地口頭制止學生,但並不是不尊重學生。在一年級的孩童身上,我們看到老師有條理地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是有可能的,縱使作業仍有學童略顯吃力。
品德或法治教育,不是教條或灌輸,是讓學生參與而學習思辨。自由非縱容,老師的權威,是促進而非限制學生的創意與自由。